正文

“我要自己来操纵拉线”(2)

奎因百年纪念文集 作者:(犹太)埃勒里·奎里


岔开一点话题,说说从《Y之悲剧》,我不能不联想到的另外4部小说。首先是晚于《Y之悲剧》的克里斯蒂的一部佳作,因为某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能说破,否则必然泄底),每每被拿来与《Y》相提并论。而事实上,二者最多算是殊途同归,除了那可怜兮兮的一点相似之外,在推理方式和人物刻画上,都明显地令人感到两位大师的风格迥异,这里不展开说了。其次是范?达因的《格林家杀人事件》,此书早于《Y之悲剧》问世,在故事框架上有很多契合点:大宅子,大家族,女暴君……乃至很多凶手的思路和手法都有暗合的地方。众所周知,奎因早期作品颇受范?达因的影响,于此亦可见一斑。但是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作者功力高下———《格林家杀人事件》差不多已经是范?达因最好的作品,单独拎出来看,也完全配得上“出色”二字,然而在《Y》后辈面前,终究仍显得多几分匠气,少几许灵光。另外两部分别是奎因中期作品《从前有个老女人》和晚期作品《另一方的玩家》。这两个故事,尤其是前者,情节基础、人物设计与《Y之悲剧》的构造十分相似,但侧重各有不同。《Y》兼具精彩故事性与心理层面的掘进,这两个方向分别被后来的那两部作品继承———《从前有个老女人》以扑朔迷离的悬念出彩,而《另一方的玩家》则将关注点移向较为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综上,所谓承前启后,《Y之悲剧》的意义自是更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X之悲剧》、《Y之悲剧》两部作品,都采取了分幕、分景的戏剧式标题,标题下分镜头似的给出详细的时间地点,打造故事时亦十分注意凸显舞台感,将人物活动的情境控制在相对特定的时空内加以调度(这在《X之悲剧》中尤其明显),加上雷恩先生每每吟哦的长篇莎剧台词,营造出完美的古典戏剧氛围,这也是这两部作品显得卓尔不群的原因之一。而在悲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Z之悲剧》中,作者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一改前两部作品的特色,颇有些向国名系列靠拢的感觉。

《Z之悲剧》首先便没有采用前两部作品条缕分明的章节划分方法,似乎作者更有意将它写成一部纯粹的小说,而不像前两部那样戏剧感甚浓。在叙事方式上,由第三人称视角换成了以新登场的佩辛斯为主角的第一人称。于是乎,我们便不能像前两部作品一样,以纯然客观的眼光来审视案情,而是在推敲琢磨的同时,不得不将佩辛斯小姐那颗年轻的心的种种悸动一并笑纳。佩辛斯小姐的感情戏,和国名系列每部中都出现一对恋人的规律相符。或许因为佩辛斯是主角的缘故,这部分的情节比国名系列里的蜻蜓点水来得格外出彩些。

《Z》的推理主要有两大段,一是佩辛斯如何根据犯罪现场情况来证明阿伦?得奥是无辜的;另一是雷恩先生最后抽丝剥茧,从一个小关节推演出唯一可能犯案的真凶———这么一来我们不难发现,《Z之悲剧》的内核与国名系列确实相当接近,因为在国名系列中,埃勒里的推理往往也是一方面通过对案发现场的条分缕析来梳理脉络,另一方面通过一个细微的关键(帽子、鞋、披肩、枪……)来窥豹一斑,直指凶手。《Z之悲剧》最后的排除法推理秀,有少许《希腊棺材之谜》的影子,更令人不能不联想到《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埃勒里的长篇推理。

平心而论,《Z之悲剧》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推理小说,两段主要推理都十分引人入胜。但既有同一系列的两部珠玉在前,便不能不让我拿它们进行比较,进而得出《Z》既无《X》的宏大,又不及《Y》的机巧,故事亦比较单薄,整体上略显黯然失色的结论。没办法,谁让《Z》的凶手无论在动机、手法,胆色、智谋,还是周密程度上都比前两部经典差了一截呢?不过,《Z之悲剧》的最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引出了佩辛斯这位雷恩先生的接班人。当看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之时,我不禁暗自揣想,作者是不是为了酝酿这最后的高潮,刻意用了《Z》这整本书来栽培佩辛斯。《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是本很奇特的推理小说。与前三部悲剧系列的开门见山、直击案情不同,《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的前面大半篇幅一直处在云遮雾罩当中,种种莫明其妙的蛛丝马迹穿行其间,让人无从看清案件的全貌究竟是什么。作者始终在储蓄高潮,残忍地将所有的力量压制到最后几章,才渐渐抖出一小半,最后一章才尽情释放出来。如果没有看过前三本书,那么这本《雷恩先生的最后探案》的意义可以说就折损了大半。纯粹从故事性上说,该书显得琐碎而欠缺节奏,好看程度与前三本都有不小的距离;纯粹从推理性上说,它甚至没有很完整的关乎全局的大段推理,只有在几个关键点上的推演出彩一些;但正是它的存在使得这4本书可以,而且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推理小说的灿烂星海间大放光芒。

这4部小?合称悲剧系列,确也当得起这个名号。《X》中的凶手,《Y》中的某位重要证人,《Z》中可怜的被冤枉者,他们的人生无一不是典型的悲剧。悲剧不仅要悲,还要有强烈的戏剧色彩。奎因在塑造这些人物的时候,都将他们的际遇推到极端化的地步,因为独一无二,所以深入人心。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给她笔下的两大名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具体形象定位时,都用了两到三部作品才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于更多方面的完善成型,则几乎贯穿了与他们有关的所有作品。包括福尔摩斯在内的诸多名侦探都是如此,是在大量作品中反复整合最终走向完备而成的完整风貌。而哲瑞?雷恩,非常少见的,在《X之悲剧》中甫一登场,便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