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1)

阿文的魂魄 作者:(日)冈本绮堂


茂吕美耶

江户?明治风俗大师

提到“冈本绮堂”这名字,上一代喜欢看戏的日本人,通常会联想到《修禅寺物语》、《番町皿宅邸》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舞伎剧;而战后出生的现代日本人,则会与《半七捕物帐》系列小说叠印。

生于一八七二年的冈本绮堂,是地道的江户仔,父亲是直属德川幕府将军的下级武士。身为武士阶级家庭的长男,绮堂自幼跟随任职英国驻日公使馆的父亲钻研汉学,还从留英四年、担任英国驻日公使馆翻译员的叔父那儿习得英文。当时是暗潮汹涌的明治初期,维新派“藩阀”掌握新政府大权,旧幕府派的武士阶级毫无立足之地,于是,绮堂在十二岁升上“东京府中学校”(现“都立日比谷高校”)时,便立志从事文学。

十八岁入东京“日日新闻社”(现“每日新闻社”)当见习记者,之后辗转几家报社,二十四岁发表处女作《紫宸殿》独幕剧剧本。三十岁,父亲过世;同年,与人合作的剧本首次在“歌舞伎座”上演,未能得到好评。三十六岁,剧本《白虎队》在“明治座”上演,佳评如潮,这才在日本戏剧界奠定了剧作家的地位。之后,接连发表《修禅寺物语》、《鸟边山心中》等名作,终于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新歌舞伎剧作家。

四十一岁结束长达二十四年的记者生活后,除了歌舞伎剧本,绮堂也为报纸、杂志撰写连载小说与惊险小说。四十五岁动笔写就《半七捕物帐》第一篇《阿文的魂魄》,一九一七年一月发表于《文艺俱乐部》,以后,直至六十七岁过世前,总计留下一百九十六篇剧本、六十八篇《半七捕物帐》作品,以及数量众多的怪谈小说、江户风俗人情小说。

若将冈本绮堂的生殁年换算为日本年号,便是生于明治五年,殁于昭和十四年。换句话说,冈本阿公历经明治、大正、昭和这三个时代。而父母与叔父等人,则是江户、幕末时代的人。

十二三岁的绮堂,每逢元旦必须代表父亲到各处拜年,这是当时士族家庭男儿的例行公事。虽说已有铁道马车、人力车,东京的交通还是很不方便,无论到哪儿都得徒步前往。而且即便迎着寒风,踏着雪地,身上穿的仍只是一件棉织和服、一件绣有家纹的黑绸外套,外加裙裤、布袜、木屐而已。没有棉内衣,也没有贴身棉裤,更没有围巾、斗篷、帽子。出门时,双手捧着约有十家份的白纸、紫菜等新年礼物;归途时,双手依然捧着十家份的点心、橘子等返礼。通常元旦当天拜不完,初二、初三便继续去,因而元旦三天往往无法放风筝、下棋、玩和歌纸牌等游戏。不过,有些家庭会招呼代父亲来拜年的孩子进去吃点年饭,东家吃一些、西家吃一些,对当时的孩子来说,这正是拜年的最大乐趣。

那时代,立志从事文学的青少年,为了糊口,只有进报社一途。报社记者每月薪资十五元。绮堂二十一岁便离开父母家独立,在银座某后巷租了栋一楼有二席、六席、二席三个房间,二楼有六席房的屋子,租金二元六十五钱。因是独身,便雇用一位女仆。附近没有任何商家,居民不是领受薪俸过日子的人,就是通勤的商家掌柜,要不然便是姨太太身份的女人或教授三弦琴的师傅。除了大街商家前挂有油灯,普通后巷都没有所谓的路灯,一到夜晚,后巷便黑漆一片。这种光景,现今日本人很难想象。

中日甲午战争时,报社发行号外,以百张一钱的价格批给号外小贩,小贩再以每张一钱的价格在街头叫卖。由于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晚报,据说战争期间最赚钱的生意人正是号外小贩。当时摄影技术尚未发达,报社、杂志社都没有摄影记者,只能请画家依据随军记者自前线寄回的素描重新绘制图面,制作木刻版画,刊印在报纸杂志上。

这些有关明治东京的世态风俗,冈本阿公都如实记载。而他留给后人的另一项成果,则是《半七捕物帐》中经过深稽博考、巨细靡遗描写下来的江户民风习俗记录。

至于冈本阿公的为人,人称“日本文坛太上皇”的菊池宽曾在昭和十四年四月的日记中记载:“冈本绮堂、冈本佳乃子二冈本氏相继去逝。冈本绮堂氏是剧坛长老,青年时代的我非常喜欢他的剧本,多少受其影响。我与绮堂氏没有来往,但他应该是个笃实的人。两三年前,为了建设文艺会馆,我向作家同人募款,绮堂氏不但报了名,同时捐赠一千五百元。那时,大部分作家只是报名而已,还未实际捐款,候补的冈本氏这举动说明了他为人耿直,我很感谢他。”

附带一提,根据冈本绮堂原著改编的电影,总计二十二部;电视单元剧或连续剧则有十五部。最近一部是《新半七捕物帐》,由真田广之主演,NHK制作,一九九七年四月播映,共二十一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