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2)

阿文的魂魄 作者:(日)冈本绮堂


江户时代的福尔摩斯

真实世界里的半七头子是江户时代捕吏,生于一八三二年十月十五日。其父四十即过世,留下十五岁的儿子、年仅五岁的女儿与三十三岁的太太。半七的母亲终生守寡,饱经风霜地独力将两个孩子拉拔长大。十八岁时,半七成为神田三河町捕吏吉五郎的手下,经过四年见习,后来吉五郎因霍乱过世,临终交待半七与当时十九岁的独生女阿仙结婚,继承他的家业。于是,二十二岁的半七便成为神田三河町的第二代头子。妹妹阿粲日后成为三弦琴师傅,与母亲住在神田明神下御台所町。

任职捕吏期间,半七头子立下不少功勋,四十五岁时,因明治维新而退休。夫妻俩膝下无人承欢,于是收了一个养子。阿仙过世后,半七搬到赤坂,雇了个老婢,安闲度日。年轻的冈本绮堂于偶然机会认识了半七,时时往访赤坂听老人家讲述过往功绩,记载下来,即为《半七捕物帐》。明治三十七年(一九○四年)十月,冈本绮堂于日俄战争任随军记者期间,半七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二岁。

冈本绮堂在一九三六年发表的《半七介绍状》中如此说明:

“明治二十四年四月第二个星期天,有个年轻记者到浅草公园弁天山的‘冈田’吃中饭。赏花时期的星期天,饭馆内人满为患,拥挤到客人的膳盘扞格互撞的地步。

“记者旁坐着一位六十左右、看上去朝气蓬勃的老人。因客人很多,女侍虽偶尔会来照料说声‘请等一下’,饭菜却迟迟不上来。记者不喝酒。一旁的老人面前虽搁着小酒壶,但酒量似乎也不大,好像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舔着酒杯而已。”

这正是冈本绮堂与半七老人的邂逅之缘。此时,半七的实际年龄是六十九岁。吃过饭后,一老一少相偕到向岛赏花,晚饭也一起吃了烤鳗。由于归途同向,两人便共乘人力车,直至半藏门才分手。过了一星期,记者带着简单礼品拜访老人。那之后便时常到老人家听他讲古。

《半七介绍状》结尾如此说:

“不过,《捕物帐》并非全部出自老人之口。其中也有从其他人那儿听来的故事。在此我无法逐一介绍每位讲述人,只能介绍半七的‘模特儿’——老人。”

《半七捕物帐》写到第四十五篇时,绮堂突然失去兴致,便停笔了。况且,大正时代正是日本大众小说兴盛时期,绮堂应付不了众多杂志的邀稿,就决定停止《半七捕物帐》。但一九三四年,身为半七迷的《讲谈俱乐部》杂志社社长命编辑频繁往访,说什么也要请绮堂让“半七”复活,这才有日后的二十三篇。而最后一篇《两个老婆》也成为冈本阿公生前最后的小说作品。

以江户为背景的“捕物帐”是仅在日本成形发达的侦探小说形式,而“半七”正是“捕物帐”的始祖。既然背景设定在江户时代,便无法利用汽车、电话、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而且当时法医学知识贫乏,搜查方法也很原始,全部仰赖人力、直觉或推理,逐步寻出凶手。因此,“捕物帐”也可以说是“纯粹”的推理小说。又因为不靠科学搜证,也没有刑法,事件该如何裁决全看捕吏的才干,所以比起现代推理小说,“捕物帐”中人情味特别浓厚。这也是“捕物帐”小说在日本始终历久不衰的主因。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都筑道夫说过:“《半七捕物帐》是极为独创、高质量的娱乐小说,也是大众文艺的古典之作。而且,不光是以古典作品的地位为读者记得,至今仍活在读者心中。《半七捕物帐》内容一点都不古老,宛如今年才写成的作品。”

同样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也说:“《半七捕物帐》的特征在于抑制的笔调。既没有《右门捕物帐》的华丽武打场面,也不像钱形平次或人形佐七那般鲜艳夺目。(中略)但通过半七的视线,江户时代的风物栩栩如生,读者有如搭上时光机回到当时,而能够身历其境地一句一句读下去。”

其实,冈本阿公不只复原了江户时代的风物,连明治时代的景色,他也透过年轻记者“我”的眼睛,零碎地嵌入小说。例如《勘平之死》中的岁末街景:

“走在赤坂大街,只见家家户户门前有架子工竖立门松。糕点铺前七八个男女,你推我挤地争购点心。年终大减价的传单与立式招牌、红灯笼与紫旗帜、隐约传来的乐队合奏、尖细的留声机回响……这些色彩与音乐融合一片,在腊月京城街市中酝酿出一股急促匆忙的气氛。”

又例如《鬼师傅》中的六月冰川神社祭典习俗:

“果然如信中所说,糯米饭和炖煮等佳肴端上桌来。也有酒。我毫不客气地又吃又喝,同半七老人聊些庙会野台戏的八卦。雨越下越大,老管家急忙把挂在屋檐下的灯笼与花饰收进来。町内传来的野台戏伴奏声,似乎也沉寂下来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半七捕物帐》是联结江户东京、明治东京、现代东京的唯一桥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