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1)

春天雪融时 作者:(日)冈本绮堂


三谷一马

茂吕美耶《半七捕物帐》插画杂记

本文原出自1967年青蛙房版《半七捕物帐》第五卷后记,描述为作《半七捕物帐》插画而经历的艰苦与用心。配合此次出版,三谷一马公子韧彦先生特将之摘要成文,以飨中文世界读者。

某天,我问青蛙房主人 冈本先生:“绮堂先生懂那么多,对于时代风俗的正误,应该很啰唆讲究吧?”

当时仍是年轻门生的冈本先生,笑着答道:

“最后他甚至叫我不要写历史剧,只写现代的东西。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觉得自己还是一窍不通。”

据闻,绮堂先生曾说,直至明治二十年代,东京仍留有江户残影。绮堂先生在江户现场所蕴养的体温,在《半七捕物帐》中流露无遗。他对江户风物习俗的描述,并非透过绘画或书籍所得来的复制,而是直接目睹耳闻的体验;但我的工作成果将是从少量绘画书籍中获知的二手资料,这令我十分惶恐。因此当初便决意《半七捕物帐》的插画定要从古籍中摹绘。

虽称古籍,但由于小说背景几乎都落在幕末时代,主要参考多是长篇合订本,其次是恋爱小说、风俗人情小说、滑稽小说,以及黑白版画。

因为是插画,必须配合小说。我正是从这些古籍中找出可以配合内容的图。此外更一页一页翻阅长篇合订本与风俗人情小说,搜寻能和情节搭配的画。

搜寻过程非常麻烦。并非一翻开书就能轻易找到恰巧合适的画。通常是漫无目的地乱翻,抱着总找得到的侥幸心情,一本接一本随意浏览。说起来真是件完工日遥遥无期的作业。这工作最重要的是耐性,不能焦急也不能赶。有时就这么巧,耐着性子从容翻阅,无意间便找到自己需要的图。

某日,看到一张报仇雪恨的画,我不禁苦笑。那些复仇者追索仇人的心境,约莫同我目前一般吧。

因此,搜寻过程比动笔成画更呕心沥血。读小说时,偶尔联想到这场面在哪本书有,可一旦真要去找,却鬼使神差地百寻不得。说到鬼使神差,现在虽然全部完工,有时才看到当初想要的画,令我扼腕不已。

历经这种表面无法看出的千辛万苦,如今终于大功告成。这样的成果已经非常令我满足了——这满足到底出于死心还是自我安慰,我也不太清楚。

大概因为老是从事这种孤军奋战的工作,养成了自问自答,有时断念、有时自我安慰的习惯吧。

当初冈本先生来找我时,只说需要一些风俗插画。我回答道,既然如此,那就舍弃一般常见的插图,采用小说背景时代的画作,应该更适合《半七捕物帐》系列。《半七捕物帐》中的江户时代气息,或说江户的芬芳,早有定评,绝非我力所能及。本以为这回答非常巧妙,可以逃离重任,没想到虽然避开了前门之虎,却自己引进了后门之狼。

姑不论我当初的确想仰赖摹画以蒙混自己的程度,但说实话,真的做梦也没想到会陷入整整一年又五个月作茧自缚的苦行。

然而,若有人反问:那你只不过摹绘前人画作?非也。因为稍加浏览便能了解,这些插图都自成一派。不知不觉中,摹画全都具有我个人风格了。这到底是好是坏,至今我仍没有答案。

摹绘日本画,首先须挑选合适的毛笔。其次是墨汁的浓淡、线条的抑扬、着力处、飞白处等等,都必须一笔一笔细心从事。也因此,如果希望与原作分毫不差,很可能得抹杀画家自己的个性。所幸《半七捕物帐》的插画要求并未如此严格。因为我认为没必要与原画一模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原作都是版画,若真要摹绘,那就非版画不可了。另外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原画太小了。我的插图都将原作放大,因此正确说来,不该称为摹画,而是临画。练习书法时,置纸于旁而模仿书帖,这叫临帖。我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最后,再透露一个内幕。前面说过,有时怎么也找不到配合故事情节的画作,于是自第五卷起,我便采用从某本古籍抽取人物,再从另本古籍抽取风景,最后像拼图般凑成一张的构成方式。

虽然想尽千方百计才完成这些插图,仍有部分无法完全配合小说内容。那是因为其主要目的不在说明、阐述故事情节,而在辅助读者感受小说描述的风俗人情。换句话说,读者只要跟随幕末时代的画师视线,自然便能捕捉到江户的风俗人情了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