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动机(2)

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 作者:(澳)罗伯特·斯宾雷


论时,我们发现,第一需求层次所代表的竟然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旧交故知 原始驱动力,这事再明白不过了。正如我们在前一章里描述过的动因建构理论一样,特别是在循环论这一点上,马斯洛的动因层次需求也没能逃得出通常的窠臼。在非生命环境强加的条件下,如果整个封闭状态保持井然有序的话,马斯洛打算把全部动因因素所必要的策略都包括进来。

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性质,因为该层次的需要意味着可以改变各种存在条件,安全上的需要也承认与其他的生命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素。在本层次的需要中,我们还是关注生存,但至于动因的目标是什么,马斯洛却语焉不详。

第三层次完全停留在社会交互作用的层面上。在本质上,社会交互作用的目标是某种经验性的东西,而不具有客观规定性。

第四层次和罗伯·怀特的效验动机具有密切的相关之处,但是,该需求是以对自己的成就至上作出主观评价的形式来表述的。

很显然,第五层次已经改变了需要或动因的意义,因为在所有意义上来说,目的都是内在的、不能详细规定的。实现自我才具有完整的人的概念,这一点可谓言之凿凿。但是,因为没有标准来识别其中的某一个层次,动因目标就不能指向,诸如睡眠或性这样的动因。我们不能从引起可识别目标的行为中来推断动因,因此马斯洛把它看作“推动”或成长的动因,这源自于人的力本说。这种“推动”动机起源于人的身体内在结构,按其设计,这种结构行使相应职能,并且通过锻炼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有力使不出来会使人愤怒,快乐或喜悦是发出成功的信号,等等。心理学家萨尔瓦多·麦迪认为,人不会有意地设定自我实现的目标,并声称这等于宣布免除了马斯洛目的思考的责任。那么,马斯洛想说的似乎是,人类利用他们的生理构造来“设置”自我实现,就像向日葵种子由本身结构被“设置”长成一株植物,并能开出花来一样。环境条件对结果具有深远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说,人则不同,因为人能持久稳定地发展个人潜能。

很显然,马斯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对此,麦迪提出争议说,从逻辑上来讲,在同一个系统中,有些动因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有些是以目标剥夺为基础的,而另外一些动因则不然,人无法操纵这样的系统,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他认为,归纳起来,解决的方法是,所有理论家(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核心动因应当被看做是有机体所驱动的,“动因”这一术语则应留待在那些具有明确规定目标的情况下来讨论。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又回到第一章描述的类型一的情况,当时我们讨论了动因概念的冗余情况。

其实,马斯洛陷入的论述困境比麦迪所简述的还要深。马斯洛承认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但是这一陈述不能与向日葵的生长相提并论,因为这两者不能放在同样的需求层次上。向日葵不考虑目的这一概念,而人类却要考虑。既然我们不能根除人类(很明显,马斯洛也不想)的目的意识,那么,如果否认目的性存在的话,他的论述看起来就未免过于牵强。在机械框架下,人们无法接受目的这一概念,关于这一点,理由十分充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对此我们不再深入探究。自我实现的潜能这一概念缺乏目的性,用来考虑向日葵的情况是合适的,但是,自我实现只能用于人,我们不能说自我实现总是或甚至通常是缺乏目的的。

下一个问题涉及动因层次的含义。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力图通过规定各动因之间的关系,以弥补多动因模型的缺陷。但是,宽泛的动因范畴划分和规定这些动因的方式,却使他遭到激烈批评。例如,如果一个人满足了低级需要(不是别的方式),那么在需求层次的梯级上,他就一定会往更高的层次上攀爬,而更高的层次意味着人更进一步的发展。由此可以推论,在生活中,那些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