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以合作研究或委托研究的方式提升研发能力。杜邦与Dow公司共同研发的新玉米种子已经在北美上市,并且已经获得了日本的核准。2006年5月,杜邦与生物技术研发公司Devgen公司签约,合作研究作物抗线虫基因。杜邦还与Genencor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Bio?PDO转换技术,并与Tate&Lyle合资建厂,加速生物材料商品化过程。
当然,对于位于产业前端领域的技术,杜邦也会刻意将核心技术保留在公司内部。它的一般做法是先进行评估筛选,如果认定是具有潜力的技术产业,则在扩充下游市场时,会刻意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比如,杜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生物材料转化的PDO技术并将其投入到商业化生产的公司。杜邦通过专利保护和分解生产流程,来保护相关技术和工艺,创造技术垄断。杜邦不直接出售Bio?PDO原料,只向客户提供产品。杜邦把这些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亚洲,让亚洲的生产商只有聚合的末端技术,但又对其核心技术不构成威胁,这样以保持对市场的技术领先。
相比于杜邦,华源在曾经涉足的农机、纺织、医药等三大板块,都没有实现核心技术的整合和突破,具体来说如下:
(1)华源在农机核心技术上没有作为。农机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农机发动机技术。发动机行业是我国机械行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它已经成为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船舶、内燃机车、地质和石油钻机、军用、通用设备、移动和备用电站等装备的主要配套动力。但从农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来看,中外的差距非常明显。以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为例,他们尽管已在燃油喷射系统等新技术上研究了多年,但由于规模比较小,投资力度也不大,至今未取得重大进展;而国外在1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每年的投资都高达上亿美元,产品的市场化已有了5年之久。类似的案例表明,华源当初在农机上,根本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有的只是规模上的扩大。这样销售总量可以一时上去,但却难以拥有很高的技术附加值,这是华源农机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
(2)华源在纺织核心技术上也没有突破。在纺织技术上,华源曾经想通过同国外著名公司合作,引进国外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但在实践中,这些打算都一一流产。1994年4月,华源在上海建立中纺城。公司成立不久,即引进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德国赫斯特等三大化工巨头入驻。但合作之路并不平坦,如表1?6所示。
表1?6华源的合作伙伴
时间华源?德国赫斯特华源―美国杜邦华源?德国巴斯夫
1994签约兴建年产4 500吨聚酯无纺布合资项目,华源持股25%签约组建年产2 000吨氨纶纤维的合资企业,华源持股仅10%
1995直到年底才开始开工土建签约合资兴建年产4万吨锦纶地毯丝以及5万吨聚合切片的合资企业,华源持股30%
1996集团把股份转让给当年组建并上市的华源股份作为华源股份上市招股书的承诺之一,募集资金投入合资项目华源向巴斯夫转让合资公司20%的股份,仅剩10%股份
1997项目仍处筹建期
1998项目从未正式投产过
1999赫斯特和华源相继退出股份,项目转让杜邦退出股份,转投医药部分投产,当年亏损1 000多万元。之后,巴斯夫将合资公司股份全部转让给美国霍尼韦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