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7)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作者:梁晓声


“大到根本不可能?”

“根本两个字可不是我说的。是你反问我时你说的。”

“你刚才自己也亲口说过。”

“是么?那我现在承认,‘根本’两个字我用得有些绝对化了。只要存在着几分可能性,就不可以用‘根本’两个字。”

“变相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存在不?”

他一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模样。

“目前?”

“目前。”

我明知故问:“‘变相的’怎么理解?”

“比如,夫辈为官员,儿女间接利用父辈的权力,并且打着合法的招牌,为自己的家族暗敛私财。”

我一时沉吟,不知该如何回答。

“你如果摇头,或者说‘不’……”——他从手拎包里取出了一个小本子,准备随时翻开,索根引据地驳我。

我说:“亲爱的,你不必翻你那小本子。并且,请把它收起来。你是‘老外’,我是中国人。你居京才三年多,我居京二十年了。你知道的,我差不多全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知道的也不少。但我仍然认为,他们的数量,针对于十二亿人口的中国,是构不成一个阶层的,更构不成一个阶级。”

他眯起眼睛望着我,想了一会儿之后说:“我终于明白了。”

我说:“我很高兴你接受了我的看法。”

他说:“你别高兴得太早。我还没彻底接受你的什么看法。我只不过明白了,我们原来在对阶级和阶层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你认为,阶层和阶级的概念,需要由一定数量的人群构成,是么?”

我问:“难道你不这样认为么?”

他说:“我当然不这样认为。阶级是由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阶层是同一阶级中的等级差别而区分的。怎么能以人的数量多少而论呢?如果按照你的观点,那么你倒说说看,在你们中国,究竟一个什么样的数目,才可以被认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或阶层呢?一万?几万?十几万?还是几十万?百万人以上?”

他这一问,居然把我问得一时语塞。

“是所有的阶级或阶层都以大致相同的数量存在才能被认为已经构成了,还是不同的数量?如果大致相同,岂不荒唐?因为地球上目前还没有一个阶层人数大致均等的国家。这并不像你们中国小学校里按照男女生比例配划班级那样可以由人的意志来决定。如果数量不同,又为什么不同也可以被确认呢?那被确认的内容,是不是恰恰推翻了你以人数分阶层的观察的不正确呢?”

我不但语塞,而且懵懂,更加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了。

那一天,他与我辩论了一下午才离去。辩论的结果是——我承认我过分片面地强调以人数为前提来作为是否正视一个阶层的存在是机械论了一点儿;他承认他若企图评说中国目前已存在着“官僚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无论本意的还是变相的。仍缺少足以说服人的立论资料。

我们在这样一点上达到了初步的共识——在中国,在目前。明目张胆的官僚资产者和官僚买办者,尽管很少很少,尽管一经证据确凿的揭发和指控便大抵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变相的,似乎合法化了的,由儿女和至爱亲朋们间接“操作”。目的在于为家族暗敛私财的商业现象。已成为“中国综合症”之一症,“中国特色”之一种。

他坚持认为他们已然形成了阶层。

而我认为他们只不过组成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还没有扩展到配冠以阶层这一概念的地步。

最后他用了一个法语词给他们下一个妥协性的定义,由他译成中文是“阶层分子”。

见我对他的法语式命名大为困惑,他进一步解释遭——“分子”二字不是我们中国人习而惯之的社会学方面的“分子”二字,如果我那样认为就曲解了他的意思了。应当成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分子”二字去理解。他说这些“分子”的存在,一遇适当的条件,必然发生“分子组合”,那么必然形成我这个中国小说家不甘愿正视,甚至有点儿讳莫如深的那一种阶层。

我洗耳恭听后哭笑不得。想不到和他这个中国话说得极溜儿,一心成为“中国国情专家”的“老外”认认真真,讨论什么学术问题似的讨论了一下午,我竟还是给他留下了个文过饰非、巧舌狡辩的下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