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小岗村

流行词语看中国 作者:高虹


●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 关联词:联产承包  分田到户  农村改革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小岗村生产队的十八户村民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里,一张张黧黑的面带饥色的脸孔,有着平时少有的紧张与严肃。他们要干一件事情,一件在当时决不允许干的事情——分田到户,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单干。

每个农民都知道面临的风险,年轻的副队长提议定下协议,那份协议也特别具有农民特有的质朴、憨厚的色彩,比如“头场粮食就要把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交齐,谁也不准装孬种”;又比如“不准任何人向上面和外人讲,谁讲谁不是人”;比如“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共同负责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一纸协议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生死文书”,上面很快就印上了十八个鲜红的生死指印,表示着十八户农民誓不回头的决心!

由于当时农村在生产上集体出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以小岗村1966年至1976年十年统计,收入最好的年辰是每人每天9两粮食,0.11元钱,最差的年辰每人每天仅2.8两粮食,0.04元钱。二十来户人家,几乎年年都要外出逃荒,“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几乎成了他们的讨饭歌。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的年代,风雨欲来,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小岗村十八户农民也许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为了填饱肚皮,甘冒可能蹲班房的风险,以赌咒发誓的形式,用按手印的方法,向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发起冲击,向“农业学大寨”发出质疑。

当年冬天决定分田到户,次年秋天就结出了丰硕之果。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之前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小岗村那一张有着十八个鲜红指印的协议,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和大包干改革的序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