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父亲》

流行词语看中国 作者:高虹


● 一幅油画的题名。

● 关联词:罗中立  陈丹青  《西藏组画》

1981年初,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引起许多中国人争相观看,而每一个观看者都不由地在它面前驻足、静默、感动以致心灵震撼!这就是当时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罗中立创作的《父亲》。油画是一张人头像,一个缠着白头巾的老农民端着粗瓷碗,他布满皱纹的脸刻印着一生的劳苦沧桑,那善良得近于懦弱的眼神让人为之心酸。就是这样木讷无语的父亲养育着我们,就是这副佝偻的身躯默默垒起时代的根基。站在这幅油画前,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

作者罗中立出生于重庆。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重庆二百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要求深入到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罗中立所在的学校在大巴山,油画《父亲》的原型就是一个大巴山农民。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在学校的时候,他依然情系大巴山,难忘山里人,多次返回山里,终于在1980年底画出了他心中一直揣着的那个形象《我的父亲》,准备参加即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参展前有人提意见说,从这个农民身上看不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建议作者在头像上加一支圆珠笔,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为了能够顺利参展,罗中立采纳了这个建议,老农耳朵上那支用竹杆套芯的短笔后来成了一个十分经典的细节。作品送到了北京,《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评委们的目光,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深深打动了所有的评委。评委之一吴冠中认为应该把“我的”二字取掉,就叫“父亲”,因为这个形象代表了整整一代人。

《父亲》立刻引起轰动并获得此次参展作品一等奖。已经定稿的1981年第1期《美术》杂志撤下原定封面,改用《父亲》作为封面发表,结果引发了一场围绕《父亲》的更大争论,现在看来,正是这场争论让这幅作品有了更大的名声。 其实,就在同一期《美术》杂志上,还发表了著名画家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那也是一组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父亲》的影响太大了,《西藏组画》的重要性当时未被充分显示,而在以后的岁月中才逐渐显示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