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锚效应:先天的心理陷阱

这辈子多少生存规则毁了你 作者:侯清恒


沉锚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当人们作决策时,思维常常会受到所获得的第一信息的左右,而这一信息就如同沉入海底将轮船牢牢固定住的锚一般,将自己的思维固定于某个地方,这便是所谓的沉锚效应。

比如,有家冷饮店销售各类饮料,在前来喝豆浆的顾客里,有些人总喜欢加个鸡蛋在里面,服务员对此总是很热情,满足顾客的一切需要。后来,有位服务员脑筋一动:为什么不借此来把生意扩大。因此,每当有一位顾客来要饮料,他都会主动问:“要加一个鸡蛋吗?”这样一问,顾客受到提醒,愿意加的当然要加,从未想过要加的也都尝试一下,效果非常好。如此一来,鸡蛋的销售量大增,也招徕了顾客。然而这位服务员还不满足,在向顾客询问是否要放鸡蛋之后,倘若顾客要放,便再加一句:“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这样一问,使准备加鸡蛋的顾客又多出来一种选择。假如有人选两个鸡蛋,又能够使鸡蛋的销售量进一步增加。

事实上,这名服务员运用的便是“沉锚效应”,也就是将一个预先的判断隐含在问句中,并且只有被判定的事物情况真实存在,问句才具有实际意义。服务员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否要加鸡蛋?”其中预设的是“可以加鸡蛋”,这对顾客当然是个提示,诱导顾客在“加”和“不加”二者间进行选择。服务员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这里预设了既可以加一个鸡蛋,也可以加两个鸡蛋,又诱导顾客在“加一个”和“加两个”二者间进行选择。这位服务员便是这样连续提出包含预设的问句,提醒并诱导顾客加鸡蛋,而且使一些顾客从加一个鸡蛋增加到加两个,进而使鸡蛋的销售量大大增加。

有时运用包含“沉锚”的语句,能够诱使对方陷进人为的“圈套”。比如有一次,一位邻居把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偷走了,却矢口否认,拒不归还。华盛顿趁他不注意,用双手把马的双眼蒙住后问道:“倘若这是你的马,那么告诉我,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邻居猝不及防,假装熟悉地说:“右眼。”华盛顿松开蒙在马右眼上的手:马的右眼是好的。邻居赶忙改口说:“左眼。”华盛顿又把另一只手放开:马的左眼也没有瞎。邻居只得承认马是自己偷来的。故事里的华盛顿在“这匹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这一问句里,预设了“马有瞎眼”,实际上马眼并没有瞎,华盛顿就是利用沉锚效应,将偷马者制伏了。

在谈判时,也经常能够应用沉锚效应,迫使对方承认一些既定的条件,以接受某些暗示,或者使双方的共识增加。

在法庭辩论时,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用到“沉锚效用”。不过,许多精明的人一旦发现有“沉锚效应”的使用,就会向法官提出对方是在“诱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