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的三个特点
自古以来,人类为捕杀动物所设的“陷阱”,通常有下列三个特征:有一个明显的诱饵;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
人类博傻的大小“陷阱”多少也有些与此类似。
社会心理学家泰格(ATeger)曾对参加“百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
经济动机包括渴望赢得那张百元大钞、想赢回他的损失、想避免更多的损失;人际动机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处罚对手等。百元大钞就是一个明显的诱饵。
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价码是最后的价码。正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所以才会出现不断地互相竞价。
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在出价相当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都发现自己已掉进一个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摆脱困境。
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
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为了挽回面子并处罚对方,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手损失得更惨重”。
人生到处有陷阱,如何避免陷入这类“陷阱”,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心理学家鲁宾的建议是:
(1)确立你的底线及预先的约定,譬如投资多少钱或多少时间。
(2)底线一经确立,就要坚持到底。譬如邀约异性,自我约定“一次拒绝就放弃”,不可为“五次里面有三次拒绝才放弃”。
(3)自己打定主意,不必看别人。事实证明,两个陌生人在一起等公交车,“脱身”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因为“别人也在等”。
(4)提醒自己继续投入的代价。
(5)保持警觉。
这些方法都很容易理解,但却“知易行难”,一旦掉入这类陷阱,抽身是不太容易的。
股市博傻
有个笑话说,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一个4人住的房间里。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些失望,叹了口气说:“也好,我们还是能探讨些数学问题的。”他最后问第三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不到80。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说:“看来我们只能谈谈股票了。”
一位经济学家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说:股市就像一杯啤酒,如果没有一点泡沫,说明它不新鲜(没有活力);可是如果泡沫太多,啤酒就少了。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个繁荣的市场自然交易活跃,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投机现象;但是如果投机盛行,成为市场的“规律”,那么这个市场一定要出问题。因为说到底,支撑市场的是“啤酒”,而不是“泡沫”。
股市高手大多都认可博傻理论,认为如果太理性了,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上就赚不到大钱。博傻理论认为,不管你以什么高价追涨,只要别人愿以更高价买你的股票,你照样能赚钱。以低价杀跌的道理也是如此,股市上有的是更傻的投机者。博傻理论指出,投机市场有时不可以用常理去分析,用“非常理”去运作,反而会获利。
不可否认,在高度投机的中国股市上,博傻理论确实大有用武之地。如果请美国的“基本分析之父”格拉姆来中国股市投资,他肯定会耸耸肩,皱皱眉,一筹莫展。在中国股市上,太注重投资价值,太理性化确实赚不到什么钱。国外有人说:股市是疯人院,不能用常理应对。但是,在做博傻游戏时,千万不要玩得太过火,还是保持半疯半醒的状态为好。不要以为自己是聪明的高手,总有比你更傻的最终接棒者,还是谦虚谨慎为好。虽然理性有时会使自己丧失一些机会,少赚一些钱,但也能使你躲过很多破产之灾。
几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教授曾在广州中山大学做“公共政策与东亚奇迹”的演讲。在演讲中,斯蒂格利茨教授特别谈到股票市场。
他告诫说,股票市场当然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其股份和风险。但是在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并不是筹措资金用来投资的重要的场所,企业发行新股应该是效益的危险信号。效益最好的企业自有充足资金;次一等的企业可以发行债券,按固定的利率付息。好的和比较好的企业,何必发行新股让别人分享较高的利润呢?
在发达国家,就整个股票市场的总体而言,新股的发行远远赶不上企业购回现股的规模,因此,资本在股票市场是净流出。人们普遍认为,股票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架构,但肯定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他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人们对股票市场的期望那么高。因为在美国,人们常说的股票市场,只不过是有钱人游戏赌博的地方。
股市投机,赌博的成分很大。在美国,股票市场只是“有闲+有钱”的人游戏赌博的地方,至于广大工薪阶层、企业高层精英、大学教授,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紧跟股市行情的分秒变化呢?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投资股票市场,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股民,但他们做的主要是长线投资和基金投资。
几年前,经济界曾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焦点是所谓的“赌场论”,即中国股市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赌场”?
股市的过度投机,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造成了虚假繁荣的景象。可问题是股市是一个靠输血维持的“中国病人”,自身造血机能很差——也就是说,发行股票的公司赢利状况普遍不佳,无法创造大量财富支持股价的持续攀升。于是,有限的资金就成了“朝三暮四”的许诺,换来换去,可并不增加。据估计,股市一路高涨时,会有高达数亿的银行资金悄悄流入股市;当政府开始调整政策时,这些资金又会匆忙撤出,于是股市一泻千里,难以恢复元气。
彭奇圈套
任何金钱骗局的基本原理都是利诱:向某人借钱,许给他高额利息;再向其他人借,拿出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前一个人,以此类推。如果这种“生意”能持续下去,每个人似乎都不吃亏。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很显然,你欠别人的越多,偿还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是规模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你能借到钱的人数不是无限的。
这就是金融领域的彭奇圈套,这一圈套的发明人是美国波士顿的彭奇。1920年,他虚构了一家经济实体,其实只是一个金字塔网络,不生产任何产品,拿后来投资者的钱支付前面投资者的利润,在较短的时间内,他就捞到了几百万。
“神秘链”的原理也差不多,它很简单:积土成山。假如有10000人参与这个游戏,每个人拿出1元钱所失甚微,可是如果这些钱都给一个人,那么他就得到10000元,这就是个大数目了。问题是,随着参加游戏的人数增多,是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拿到这么一大笔钱呢?这绝对是不可能的,部分不可能大于整体,无论参与者有多少,最终每个人的平均收入绝不可能大于支出。
传销也是这个原理,不同的是,由于金钱总量中有一大部分要被组织者拿走(当然,他会给你一些“商品”作为回报),可供参与者分配的钱必定要小于他们的总支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必输的游戏。可是,不是有些人就是靠这个发财了吗?没错,只是你要再想想:他的钱是谁的?是其他参与者的。一个人发财,无数人被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