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芬效应:市场悖论

这辈子多少生存规则毁了你 作者:侯清恒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针对生活必需品“价升销大、价降销小”的现象,指出“买涨不买落、买贵不买贱”是一种畸形的消费心理,通常也是商人针对顾客恐慌心理的一种投机策略。

按照经济学的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向的变动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19世纪中叶发生在爱尔兰的事实就表明,需求曲线似乎是向右上方倾斜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灾荒,英国学者吉芬从统计中发现:有一类商品,其销售量与价格之间并不呈反向关系,价格上涨不但没有导致销售量减少,反而使之增加。譬如,马铃薯就属于这类商品。在爱尔兰灾荒期间,马铃薯虽然价格上涨,但其销售量不减反增。由于这种现象是由吉芬首先发现并加以研究的,所以,类似马铃薯的这类商品现在就被人们称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从上述现象来看,吉芬商品应该是那些比较低档的生活必需品。马铃薯在欧美算是比较廉价的食品,也是普通老百姓主要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在正常情况下,老百姓虽然以马铃薯为主食,但也还可以少量搭配一些肉食类制品来消费。但在爱尔兰灾荒期间,由于包括马铃薯在内的商品涨价,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实质性地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那些平常还可以少量涉足的高档食品就完全不敢问津了,老百姓要吃饱肚子只好更加依赖马铃薯。于是就出现了随着马铃薯的价格上涨,其销售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怪事。

马铃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未必是生活必需品,但像大白菜,对于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北方老百姓就特别重要了。若干年以前,我国北方老百姓在漫漫冬季,每家每户都要储备几十斤甚至上百斤大白菜过冬。虽然大白菜是老百姓们的当家菜,但是也还会用一些高档的蔬菜做点缀。如果碰上大白菜价格上涨,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更苦,因为他们的收入实质性地减少了,他们就要更多地消费大白菜而远离高档蔬菜。所以,从这点来看,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过去的大白菜也有吉芬商品的性质。随着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不论是对马铃薯还是对大白菜,老百姓也许都不感兴趣了,但是,类似吉芬商品的这种吉芬效应也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