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出名不仅仅因为学问大,当时贵族必备的六大修养(礼仪、音乐、射箭、骑马、书法、算术,合称“六艺”)他全精通,贵族们当然要向他学习,更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那个时候,一个国家有几百万人口就了不起了,那么少人口的国家,有他三千弟子,其中六艺皆通者七十二人。日后孔子被历代帝王供奉时,这七十二大门徒都享有陪祀孔庙的殊荣。
以孔子当时的学识和名气,他有众多有背景、有能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他大多很忠实,而且不少学生都很出息,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像颜回、子路、子贡、宰予,在社会上都是名人。至于学生从事的职业,有在外面当外交家的,也有当高官智囊的,也有当军事首长的,当然也有黑社会头子,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每个诸侯对于孔子推荐的学生,还是要买账的。
孔子千辛万苦到楚国后,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给他封地拜官,他的宰相子西阻止他说:大王,您觉得您手下的大臣有没有比得上颜回的?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了:那么您觉得您手下的将军有没有比得上子路的呢?昭王说没有。子西接着问:您有没有像子贡这样的外交官?楚昭王明白了,留孔子在楚国太可怕了,他只要动一下,国家就会动摇,如果用了这样的人才,自己这个大王的位置还能不能坐稳都难说。楚昭王最终改变了主意。楚是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尚且如此忌惮孔子,更别说其他的小国了。孔子到过那么多国家,最终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用他,除了他的“仁”不合时宜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国君都怕他威胁自己的地位。
他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好,本来可以筹款买一幢别墅,买来最好的琴,唱歌,散步,逍遥,守着老婆、孩子,享清福,但是,孔子没有这样做。他忧虑的是天下的礼乐崩坏。我们知道,孔子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那是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恐怖时代,政府的信誉严重缺失,权威性已经丧失。周王分封了大量的诸侯,看到周王朝的气数已经差不多了,诸侯们便争先恐后地抢占各自的地盘,割据一方,虎视眈眈。为了争土地,甚至互相残杀。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旧的贵族逐渐没落,新的地主和新的商人成为“新贵”,纷纷要求政治上的地位。
孔子的理想是推行仁政,希望天下太平,大家都能过和平、幸福的日子。为此,他周游列国,四处奔波,游说国王。无论多么困苦,他都不放弃仁爱之心。周游列国途中,有一次又断粮了,学生打来一只野鸡给孔子吃,孔子竟然皱眉不愿吃,嫌腥味太重。他的意思是,喜欢精细美食,不也是一种欲吗?孔子曾评价他的一个学生“欲望太多,因此做不到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