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孝的精神(3)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陈清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说,实践孝道,恪尽孝道,应体现礼的精神。无论生养、死葬、追祭,都不可违背礼。父母在世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要依循礼;父母去世后,办理丧葬,要合乎礼,祭祀也要合乎礼。

可见,孔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不同的人问孝,他做了不同的解释。孔子的学生有子也说到孝,有子认为,孝悌是为仁的根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实践孝悌之德,心性必然纯和温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与兄长相处,言行举止也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说,人人亲爱他们的亲友,尊敬他们的长辈,天下自然太平。孟子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意思是,尧和舜的治国之道,最根本的是推行孝道和悌道罢了。

民谚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儒家非常强调孝道,后来的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的。

但孝道用歪了,也会有问题,且不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说康熙这个皇帝吧,为人过于聪明,他把孝当成工具来治理天下,把孝用到权术上去了。康熙的逻辑就是:我把每一个青年训练得听父母的话,请问,又有哪一个老头、老太太肯让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他对付李二曲等不投降的知识分子,用的就是“孝”术。

南怀瑾讲过李二曲的故事。当时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去当官,当然李二曲不会去。

我们现在说“孝”这个词的时候,通常都和“敬”“顺”搭配在一起用,孝顺,孝敬。

顺就是顺从,不违。敬是个非常严肃的词。清朝时,祭孔大典须“敬”,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者转头和别人说话,交头接耳,那就是犯了“大不敬”罪,轻则坐牢,重则杀头,至少是免职,永远不录用。

上面我们分析的孝,那都属于小孝。小孝孝于父母,大孝孝于天下(兼爱),由各人的父母扩充而爱天下,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忠孝双全,舍生取义,像文天祥的正气长存、史可法的节烈可风,皆能体现至仁至义,延续道德生命于无穷,实践了最高的孝道。这就是孝的精神。

《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做人处世,有名声传遗后世,以显荣父母,这是孝道的终极表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