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国际石油市场运作,必须明白当今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是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里西得州轻质原油期货价格(West Texas Intermediate)和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North Sea Brent Crude)为基准,而这两个市场都是用美元定价。要想放弃美元和石油的挂钩关系,就需要建立非西方的石油定价基准和非美元的期货交易所。前者比较好办,有两个替代品:通常海湾国家对亚洲的出口价是以迪拜原油(Dubai Crude)为基准,同时欧佩克自身也有一个“原油参考”(OPEC Reference Index),由主要产油国各自出产的油按比例混合而成,在2005年6月15日后,包括了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原油(Saharan Blend)、印尼的米纳斯原油(Minas)、伊朗的重油(Iran Heavy)、伊拉克的巴士拉轻油(Basra Light)、科威特的出口油(Kuwait Export)、利比亚的埃斯德油(Es Sider)、尼日利亚的邦尼轻油(Bonny Light)、卡塔尔的马林原油(Qatar Marine)、沙特的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联酋的穆尔班原油(Murban)和委内瑞拉的原油。
但是,建立一个非美元的交易所则是一个挑战。伊朗曾经试图开一个欧元石油期货市场,但是由于交易量太小,加上美国和欧洲的抵制,以及交易所本身交易技术方面的欠缺,并不是太成功。一个或许有效的做法,就是在香港(或新加坡,但香港应是首选,因为中国的关系)开设一个亚洲为主的石油交易期货市场,以欧佩克的原油参考作为定价标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的结算货币。当然,现在中国也许不愿意在世界金融体系上强行出头,但是等过了2010年,中国政府可能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本文写于2008年6月下旬,自2008年年底以来,中国连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进入倒计时。作者在这里的预计,看来是与现实的发展颇为吻合。——编者注
即使石油由美元定价,也不排除交易双方用其他货币结算的可能,不过由于汇率风险,这种方法就会增加交易成本。比如说,由于美国对伊朗展开的金融和经济战争,伊朗抛弃美元系统,而依赖于欧元去完成国际贸易,但这就增加了其交易成本开支。货币结算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如果石油输出国不再接受美元作为付款方式,即使仍然用美元定价,也将导致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如中国、日本和印度,不再需要准备大量的美元储备来支付石油进口,估计大约1/3到2/5的美元储备就必须转换成新的结算货币,而美国联邦储备局就必须把这些多出来的美元吸收回去,其结果就是大幅度的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当然对所有现在持有太多美元的国家来说,如果这个过程太快,影响就会非常大。所以,大部分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会倾向于一个受控制和缓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经济就不会遭受像1929年大萧条那样的沉重打击,而会走一条类似日本那样20年无法复苏的不死不活的道路。
因此,沙特阿拉伯就是掌握美国命运的关键所在,美国和沙特的关系变暖,是以2006年11月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沙特为起点。而这次访问的意义在于,使美国和沙特放弃前嫌,共同面对伊朗的崛起。以色列同黎巴嫩真主党刚结束的战争结果不尽如“美意”,也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与沙特的合作,而这个合作到底会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