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德国参加制裁行动后,中国就轻松地变成了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拿走了德国主动放弃的市场。伊朗的石油也主要出口到亚洲的中国和日本,而美国最想打击的伊朗经济环节——外资对伊朗能源产业的投资,也出现了以中国为主、亚洲各国跟进的局面。
四十
德国人不是没有试图抗拒美国的要求。德国人表示理解美国对制裁的坚持,但美国和伊朗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联系,而德国既然有那么多生意,有自己的苦衷,所以就不应该去完成比联合国要求的制裁更多的任务。不过,美国不会接受一个“不”的答案,尤其是仍然有美国驻军的德国。美国人的回答是,难道你德国政府坚持支持恐怖分子吗?难道你要让伊朗人继续发展核工业,对犹太人进行“再一次大屠杀”吗?这里指美国把德国和伊朗做生意说成是支持伊朗,并把此事和当年纳粹德国的灭犹行为并列,以“政治正确”的原则来迫使德国就范。
等到犹太人这张牌打出来,德国人就不敢再多嘴了。于是德国政府只好乖乖地将政府的出口信用保险取消,使出口伊朗的德国企业没有了政府的收款保证。然后,美国财政部的官员绕过德国政府,亲自上门,一家一家地敲开和伊朗有关系的所有企业,把一封封美国财政部金融制裁的恐吓信送进去,大约在2007年年中,终于把德国对伊朗的出口打了下来。德国对伊朗的出口额在2005年同比增长24%,达到44亿欧元,在2006年下降了7%,为41亿欧元;到了2007年,因为美国的干扰,进一步下降了13%,36亿欧元。本书写于2008年6月,后因为美国势力在2008年减弱,德国人的胆子大了点,使得2008年1— 9月德国对伊朗出口增长89%,达到39亿美元,但仍然落后于2006年的水平。——编者注
德国人所能做的就是马上把其他“犯法”者指出来。德国媒体大篇幅报道了法国标致、雷诺和道达尔等大企业继续在伊朗运作的事情。德国外交部还公布了美国企业如微软、卡特彼勒、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都以迪拜分公司的名义在伊朗运作,却又不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形成强烈反差的,就是在德国对伊朗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中国的对伊出口却是大幅度上升。如果美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就会大喊不公平。
那么美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制裁朝鲜的后遗症还没有解决,这次似乎应该有不同的方法。美国原先的考虑是,利用欧洲的银行对中国同业施加压力,让欧洲银行对中国的几大银行说,如果你不停止和伊朗人做生意,我们再和你做生意就会被美国财政部制裁,最后不敢和你继续玩,你觉得伊朗那一点生意值得牺牲我们之间的大生意吗?计划得倒是不错,但欧洲的银行没有人愿意出这个头。于是美国财政部绕过中国政府,偷偷威胁这些中国的银行,要在他们的美国业务中下绊马索,让这些银行自己考虑考虑。
美国主要想打击伊朗利用信用额度(Line of Credit)做生意的经营方式。由于美元为基础的企业信用最终要在美联储的纽约分行结算,美国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哪家国际银行在为伊朗企业提供信用支持,就可以威胁这些银行使它们的美元生意受到打击。结果,中国的银行也不想得罪美国人而影响自己的生意,就减少了对伊朗企业的信用支持,结果导致伊朗不得不派出代表到中国来协商,以建立一个中国—伊朗银行,专门用来结算两国之间的贸易。对这个提议,中国没有采纳,因为中国还不想与美国彻底撕破脸面。于是中国的企业和伊朗的企业,就采取了三个暗度陈仓的方法:一是退出美元系统,采取欧元结算的方式,这样就不需要在纽约结算;二是利用欧洲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网络,用电汇转账的方式;三是让伊朗企业在迪拜成立影子公司,以中国和阿联酋的贸易作为名义,来代替公开的中国和伊朗的贸易。
欧洲其他想和伊朗做生意的公司也很快换成了欧元结算以逃避美国财政部的“追杀”。而美国对欧元的结算并没有法律上的管辖权,必须对欧盟所有国家的法律进行修改,才可能做到,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另外,美国完全无法知道到底是谁在“犯法”,所以没法进行制裁。而对保密至上的SWIFT系统,一旦必须向美国政府提供客户信息,这个系统就无法再运行下去,所有欧洲国家会在这上面同美国决一死战,并指控美国只不过是借伊朗的名义打击美国以外的金融组织,为美国的金融企业提供不平等的有利竞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