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顺东的老家在大漠市的一个郊县――漠北县。从大漠市中心城区出发,乘巴士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县城,再改乘三轮机动车,“突突”地前行约40分钟,便可以看见一座小村庄。皮顺东的父母、哥哥就住在这个小村里。
皮顺东的家不难找。村子里所有的人都知道皮顺东的大名:“大漠市的首富哪,有钱着呢!”“那小子,从小就会赚钱,我一早就知道他是个当商人的料。”“听说他与省委书记平起平坐,大漠市市长隔三岔五地请他吃饭。”一些热心肠的村民们,还给李向泽与孙素琴讲起了皮顺东的创业故事。
1973年,《平民电影》刚出刊的时候,在漠北县的发行量很少。13岁的皮顺东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加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到邮局将杂志全部包揽。2毛一本的杂志,他8毛钱一本出售,很快脱销,每本杂志赚6毛钱,每天卖30本,除去吃饭与乘车的钱,每天净赚13元。一个暑假下来,皮顺东居然赚了七八百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的漠北县堪称一大奇闻。因此,周围的人对他纷纷进行评说。有人说这小子打小就掉进了钱眼里,不务正业;也有人说,这小子长大以后了不得,是个栋梁之才,说不定将来国家财政部长就是他。皮顺东对此并不在意,他就是喜欢赚钱。
17岁那年,皮顺东当了兵,来到了新疆库尔勒。那时候当兵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翻冰达坂,过死人沟,什么样的苦头都吃过。半年后,皮顺东就从大兵“以工代干”当上了营里的司务长。之所以说“以工代干”,是因为在部队,司务长这个“官儿”一般都是由副连级的干部担任的。皮顺东之所以能得到破格提拔,关键在于他很会“算计”。连队的伙食经费有限,战士们训练、干活又辛苦,对吃喝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营养好,又要品种多,这样的难题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的。皮顺东却当得轻松自在。1毛7分钱的盐,皮顺东1毛5能买回来。精打细算的本事,在部队也派上了用场。
3年的服役期很快就满了。复员后的皮顺东被分配到漠北县市煤气公司,那可是个旱涝保收的好单位,在漠北县首屈一指,原因很简单:资源垄断,工作轻松,收入又高。直到现在,煤气公司里那些与皮顺东共过事的人,没有几个人辞职出来的。皮顺东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显得极不自在,他说:“如果继续这样待下去,我的一生就毁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深化改革的迹象日渐明显。“再不走就晚了。”皮顺东咬咬牙,毅然辞去人人看好的肥差,把自己彻底推向了社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皮顺东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倒卖服装,搞副食品批发,开歌舞厅……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靠小聪明与运气,根本就没有正经从事过企业的经营管理。
不过,皮顺东的“小聪明与运气”的确帮了他不少的忙。1988年,皮顺东捕捉到一个商机。当时西北各省的燃气灶生产企业寥寥可数,大多数燃气灶都来自于南方,尤其以广东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民营经济活跃,燃气灶生产企业多,产品丰富,价格便宜。皮顺东心想,如果在广东办一家企业,将生产出来的燃气灶运往西北,凭着自己在西北的人脉资源,肯定能够迅速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