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岸边草丛中找到了一叶扁舟,划向河中央,靠近那条挂着“德”字大红灯笼的渔王船,李清泉愣住了,绝境中的母亲,难道是要……
清晨,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来了。颤微微的双手,捧着一摞用布包了不知多少层的钱,轻轻放在李清泉的枕头边。和那包钱放在一起的,还有几个金黄色的玉米饼。她什么也没有说,转身走到院子里,扛起一把铁锹下地干活去了。李清泉心里明白,那是吃糠咽菜的母亲留给他的盘缠、学费和路上吃的干粮。
始终生活在困顿中的李清泉,耳闻目睹过太多慈母的故事。为了孩子的成长、生命和前程,天下有多少母亲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健康、幸福乃至生命,也许,这就是母亲的天性。可是,李清泉怎么也不会想到,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难道舍去自己的身子和清白名声……李清泉的心在流血。他怀揣着母亲用身子换来的钱,背上那几个大玉米面饼子,翻山越岭,踏上了求学的路……
如今,苦难已经过去,当年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苦命山里后代李清泉,早已改变了命运。可以称之为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了。所有的苦难,都成了过眼烟云。
沿着埋在草丛中的小路,李清泉来到枫泉边。摘下几片干净的枫叶,卷成“水杯”,舀了“杯”泉水,慢慢品味。那甘甜的味道全无,有些苦涩,和前几天在听泉饭店喝的泉水一样。再看看泉眼边那棵枫王的叶子,也不是当年红艳艳的色泽,叶脉也似乎不怎么清晰了。难道,时光真的可以改变一切?枫泉不是当年的枫泉,还是自己不是当年的山里少年?李清泉有些茫然,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向山下走去。
李清泉加快了车速,一路直奔翠湖开发区而去。往事虽然耐人寻味,但是,李清泉深知自己重任在肩,没有权力沉缅,更不能缠绵。他要提前悄悄介入家乡老百姓上访事件中去,尽快想办法化解矛盾,保一方平安稳定,以切实减轻对张若愚形成的压力。先把问题的根源摸清楚,搞明白,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了解社情民意,为拍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李清泉的看家本领。六年前,正是因为他这种刨根问底劲儿,被张若愚相中,进而得到赏识和重用的。
车过转弯处,路边“听泉饭店”的招牌映入李清泉的眼帘。他慢慢停下车来,准备到饭店随便吃点什么填饱肚子。时间已过中午,他早已饥肠辘辘了。
和几天前随张若愚来时相反,今天的饭店内人声鼎沸。仔细看看,又不像是在举行宴会。因为,每张餐桌上都空空如也,碗盘皆无。人们的衣着打扮和肤色告诉李清泉,相聚在这里的都是山里的农民。他悄悄挤到屋子的一个角落里,想看个究竟。
一位古铜色脸膛壮汉把桌子拍的山响。很快,山民们的嘈杂声低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