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女性的商品化现象,与在社会各个角落形成的错误的性观念有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中,本来是人类天性的性本能,被商品化后,以非人类化的样貌来呈现。
尤其对女性来说,在以男人为主的性差别待遇的思想下,更加对于性商品化表现出观念上的默认和认同。在这种思考方式和文化下,女性是无法独立而且没有拥有主体性人格的权利的,也直接反映到广告上。
而使女性默默认同的,是女性应该重视外在的美丽,应该具备性魅力。这种固定观念以及由男性支配女性的观念,遇上资本主义社会以利润为追求目的时,以广告的形式透过大众媒体将其表面化或加以强化,透过这些,女性自己的意识也遭到扭曲而形成错误的看法,这错误的女性形象又再度社会化,形成恶性循环。
商业主义发达的现代社会,对广告的需求是日渐增强。广告显示出现代人的遵循架构,现代人也想去模仿这些。利用广告与资本的逻辑结合,把女性归属于所谓消费主义的一种新形态,在男人为主的体制内,以巧妙而高贵的表象,把女性束缚在男人为主的制度里。
(2)不要忽视广告影响力
当我们考虑到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占的比重时,广告所传播的内容对于观看者的意识领域或是无意识领域,都具有莫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在韩国或国外,在广告出现的人物大部分是女性。所以广告是如何去描写女性,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女性具有高度的教育水平,相对的就业机会也增加了。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同时可兼家事和社会活动的时间也增加了。随着这种变化,有需要让我们确认一下,对于女性的固定观念产生了多少变化,或是思索一下广告的走向是否随着这样的变化在走,或是说是否有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事实上,性的暗示或描写,在广告上的确是引人注意。所以不管商品的质量或特性,从化妆品到酒类、电子产品甚至汽车,女性的“性魅力”总是广泛地被作为装饰性道具。
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广告台词里与性相关的语句。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某公司草莓牛奶广告里那句:“帮我插在正确的地方。”虽然是不经意带过去的语句,但仔细想一想,还是相当具有煽情意义。
1977年由Chestnut、Lachance以及Lubitz进行的,花瓶型和功能型的广告模特儿所带来的影响力如何,结果确定,当感觉像花瓶的女性在出现时,的确是让人集中注意力,但也证明了这与产品情报之吸收与否是无关的。
换句话说,这些广告方案对产品的记忆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诱惑性的模特儿虽然会有些正面效应,但相对地也产生同样程度的负面效应。我想,广告界不能忽视这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