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不知是因为有意还是无意,双胞胎姐妹俩不但长相难以区分,就连言谈举止、习性好恶也都几乎如出一辙。这就又让蒋运明着实为难了。“妈的,这要是在旧社会,哥们儿就全要了!”蒋运明为自己的生不逢时万分沮丧。
“哥哥,你就别再犹豫不决了,弄不好最后一个也搞不定,那你可就冤死了!”堂弟劝慰他说。
“那、那就妹妹吧!”蒋运明一咬牙,算是给自己下了一回狠心。
双胞胎妹妹姓江,名萧萧。江萧萧小了蒋运明整整二十岁。这是个不小的差距。有了沈莹丽的前车之鉴,蒋运明不得不绞尽脑汁设计与江萧萧的情感交流。凭着阅历,他断定江萧萧还是个未经人事的处女,这就又让他有了更大激情和动力。蒋运明已经暗自下了决心,如果不出意外,他会尽快娶她做老婆。对于蒋老板极力撮合的这门亲事,江萧萧的父亲还算是满意的。虽说未来的女婿只比自己小十来岁,但个人条件还算不赖,起码比那些不着调的毛头傻小子强一点。反正有两个女儿,嫁一个到北京也许是明智的。况且能攀上蒋家这么富有的亲事,在当地无疑也是令人羡慕的荣耀。
堂弟蒋运财在扬州最大的一家酒楼为蒋运明和江萧萧举办了排场浩大的定亲宴会。蒋家在扬州的所有亲朋好友几乎都出席定亲宴,场面十分壮观,比普通百姓家的结婚宴还要豪华、喧闹。蒋运明最终醉成了一摊幸福的烂泥。
两天后,辛波开车接上曹亮,毅然前往被隔离的欧阳青住处楼下,探望欧阳青。欧阳青戴着口罩,握着手机,出现在阳台上,精神抖擞地冲两人挥手致意,像是在检阅什么人。曹亮在电话里问他,这段时间跟前妻相处如何?欧阳青嘿嘿乐着,却不肯正面回答。看来破镜俨然已经重圆了。
一个不知从何处冒出来戴着口罩的女新闻记者来到辛波和曹亮跟前,忽闪着两只水灵灵的大眼自报家门过后,便提出希望能够采访居然敢不戴口罩还满世界转悠的辛波。
“辛老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您居然不戴口罩出现在公共场所,您能解释一下,您是怎么想的吗?”女记者隔着口罩,发出沉闷的嗓音。
“你要是把口罩摘了,我就回答你的问题。”辛波乐呵呵地让女记者碰了个软钉子。
年轻的女记者似乎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拿掉了蒙在脸上的口罩,然后带着明显挑衅的目光注视着辛波。那意思是说,这下你满意了吧。
“哎,这就对了!”辛波指着阳台上的欧阳青,对记者说,“看见了吧,那是我的一个哥们儿。我们今天来看望他就是要向他表明,‘非典’不是谁都能得上的。就跟买彩票一样,中大奖的能有几个呀。当然,必要的防范还是应该的。得上的不要害怕,更不能绝望。没得上的也别幸灾乐祸,就更不能自个儿吓唬自个儿。咱北京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倒建议你应该去采访我的一个熟人,前不久还冒着大胆,斥巨资买下了咱北京的一块儿地,准备盖居民住宅楼。像这种人,人家是怎么想的,那才有新闻价值,你说呢?”辛波说完,冲身边的曹亮做了一个鬼脸。
“辛老师,据我所知,这段时间有很多大腕儿、明星纷纷离开北京,去了非疫区躲避‘非典’。那你为什么没有离开呢,能谈谈这其中的原因吗?”记者没有理会辛波企图转移目标的伎俩。
“原因?这没什么原因。我、我压根儿就没想到要躲到什么地方去。老话说得好,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至于你说的明星大腕儿们纷纷逃走的消息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倒是知道有不少咱北京的假洋鬼子们抱头鼠窜的例子,投奔所谓的第二祖国去了。这些人跟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前辈们相比,就很具有典型意义。其实你也可以采访一下那些人,没准儿能出大彩儿。”辛波继续跟记者兜着圈子。
“你认为经过这次‘非典’,是否能够改变人们以后的某些生活方式,或者是生活习惯呢?”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