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月星辰(6)

失踪的上清寺 作者:罗渝


“先不要激动哈,冷静一下。”老曾笑嘻嘻地递给我一支烟:“我同意你的推断过程,但并不赞同你的结论,这批宝藏和建文帝无关!”

老曾接着说:“历史上,确实传说建文帝曾经逃到重庆,重庆南岸的建文峰有他一堆传说。磁器口的宝轮寺,原来叫龙隐寺,也是指建文帝曾经在那里出家。红岩村边上有化龙桥、龙隐路,这里的‘龙’字,都和他有关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证据。”

一个个烟圈从老曾的嘴里吐出,就像一个个谜团:“首先,如果建文帝流落到重庆,他们随身带很多珍宝是不可能的。其次,建文帝出家为僧,不是道士。”

我反驳道:“建文帝逃难时,还有不少臣子忠于他,这些臣子肯定也听说他到了重庆。会不会有一个忠臣,跟随他的足迹到了重庆。因为找他不到,就四处收集财宝等着他,想帮他复国?久等不见,就把财物藏在这里,并且雕牛头,刻‘日月星辰’四字来表明志向呢?”

老曾说:“建文帝在重庆的遗迹,许多是附会而已。重庆许多文人达官喜欢建文帝,讨厌朱棣。建文帝并不见得真去过那些遗迹,很可能只是修来缅怀他的。而且,有关的传说中,建文帝也只到重庆一年,又跑到云南去了。”

指着相机上的数码相片,老曾接着说:“你注意的‘日月星辰’几个字,在道教中有斗转星移的含义,实际上是代表阴阳变化。这个变化,不是指换了一个皇帝,而是暗指改朝换代,却不忘明朝。所以,我认为这里藏宝的明朝遗臣,不是建文帝的大臣,而是明末清初想反清复明的人!”

老曾指出的这些,确实有些道理。没有把建文帝扯进来,我感觉很失望:“那会不会是明朝亡国后,在重庆的抗清名将呢?”

老曾说:“在重庆抗清最出名的,莫过于女将军秦良玉了。她出生于忠州,也就是现在的忠县,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是中国正史里面唯一立传的女将军。花木兰、穆桂英那些传说,就算是真的,无论战功和传奇色彩,都无法和她相比。她曾经分别和张献忠、清军作战,打过不计其数的胜仗。七十岁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敢与她为敌。可惜的是这里藏宝,肯定与她无关,因为她只来过一次重庆城,然后就回到石柱了,她也没有出家。

另一个名将,就是明末时期的宰相文安之。文安之在1659年从下游攻打清军占领重庆,应该来过南山。但他打败后就回了巴东,郁郁而终。他的处事风格倒有点像这个藏宝人,但正史上记载他是回了巴东,也和这批宝藏无关。”

对,换上道袍守着一堆财宝,隔江遥望清军占领的重庆城,这种行为像是书生所为。

“在重庆明末抗清名将有几个,后来明军还和张献忠的接班人一起联合抗清,有一些人最后向清军投降了。我想不起其他谁可能做这种事情。”老曾弹掉烟灰:“看来不进入那个支洞,是无法搞清主人身份的。”

我们正在讨论,小敏拉着潘天棒回来了:“回曾伯伯家吧,我不习惯爬山,累得快散架了!”

老曾向我笑着眨了个眼,都知道小敏是急着回家了解我们的发现。

回到老曾家中,潘天棒被小敏支走了,老曾在客厅把他的茶具摆开,泡上一壶永川秀芽,慢条斯理地开始研究那两张空白的纸。有了以前的经验,老曾果断地选择先用保宁醋,涂了醋液一分钟左右,两张纸果然都显出字迹来!

小敏拿起一张纸,念道:

“明末遗臣,洞藏财物七箱,以聚财复国。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东坡先生真迹一幅,为换无价之宝而挪用,藏品中共余珠宝三十件,今取之为民,实现洞主聚宝之初衷。其余唐宋墨宝,难明其值,藏于洞中,告慰先人。一九五一年,上清寺道众。”

“看来你爷爷又送了一部分出去哦,不晓得救济过好多人。”老曾说。

小敏说:“送多少都没有关系,我最关心的是爷爷的故事,而且留下的唐宋墨宝肯定也是非常值钱的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