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位置
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连接安达曼海(印度洋)和南海(太平洋)的水道。其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新加坡、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面积为65000平方公里。海峡长度为900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状似漏斗:其南口宽只有65公里,向北渐宽,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国的克拉地峡之间的北口已宽达249公里。马六甲海峡因在马来西亚海岸上的贸易港口——古城马六甲而得名,该城在16和17世纪时是重要的港埠。
马六甲海峡曾经长期成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由沿岸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共管。1971年11月16日,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共管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的事务。
马六甲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高温多雨(暴风雨一般历时短暂),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但东南峡口有许多小岛,一些小岛边缘有岩礁和沙脊,妨碍航行,不时发生巨轮搁浅事件,载重20万吨以上油轮只得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要多航行2000多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宽度27~36公里,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轮。海峡西岸地势低平,多大片沼泽、泥质岛屿和红树林海滩,大船不易靠岸。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是印度和中国之间最短的海上航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四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直接扼住东亚国家的能源咽喉,附近又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几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等),地理位置与经济、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媲美,海运繁忙。其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吞吐量为全球第四。港内码头岸线长达三四公里,可同时容纳30余艘巨轮停泊。拥有4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级油轮。
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大约600年前,明朝郑和波澜壮阔的7次下西洋(历时28年,涉及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竟有5次到达马六甲,每次即率领官兵驻扎在三宝山上。郑和船队驻扎在马六甲海域期间,没有占领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使者。郑和还护送马六甲苏丹祖孙三代朝贡往返,并对入侵的邻国军队进行调和,消灭了大海盗陈祖义的侵扰,还在当地建立了许多军事设施,制订了一整套警卫制度,为马六甲王朝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此后,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来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好日子,并成为当时东西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马六甲王朝亦很快成为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国家。所以,当地人民至今仍对郑和顶礼膜拜,郑和在马六甲的事迹家喻户晓。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
近年来,过往马六甲海峡的船只,包括集装箱货船、油槽船、游艇等,每年达8万~10万艘(每天有200~300艘),占世界海上贸易的1/4到1/3份额(大多数为油轮,占世界近一半),与其南部的龙目海峡、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成为仅次于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历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故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海上生命线”。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经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船只更多,几乎占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的60%。而各国的海上竞争,又使得它成为“欲望之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