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 主要发起人宝顺破产

汇丰帝国 作者:刘诗平


旷日持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0年)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长江对外轮的开放和内地对外商的开放,以及欧美与东方市场之间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的历史性改变,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西方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作为汇丰银行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宝顺洋行,与其他在华大型西方企业一样,在这些年里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开始转型。它们对航运、保险、通商口岸设施以及银行业的关注,已经超过对进出口货物买卖本身的关切。因此,在鸦片贸易领域,怡和洋行在有着独特优势的沙逊洋行这一超强竞争对手出现后逐渐退出;宝顺洋行应对鸦片贸易衰退的影响,为了转型而购置了两艘大型昂贵货轮―“飞似海马号”和“气拉度号”,用来航行刚开放的长江航线;旗昌洋行则在上海发起成立旗昌轮船公司,着力经营已经开放的长江流域的船运业务。

在旗昌轮船公司崛起之时,它在长江上的最主要对手,正是宝顺洋行。1864年,宝顺洋行的“飞似海马号”和“气拉度号”轮船首先打起运费价格战。虽然怡和洋行的“罗纳号”、“梅兰吉尔号”等轮船于1866年也加入竞争行列,但旗昌视宝顺洋行的两艘轮船为眼中钉,认为其“足以形成核心力量对付旗昌轮船公司” 。

不过,旗昌很快就放下心来,因为接下来的一场厄运把宝顺洋行的雄心彻底摧毁。事实上,贸易的萧条在1865年便已在宝顺洋行身上显现。这年年初,宝顺发现它的中英贸易和易货业务正在迅速下跌。对此,宝顺虽然也在思考自身的出路,但与旗昌竞争的决心并未消减。它想到的最佳出路是与其他同行合作,将船只进行联营。在1865年11月的往后几个月中,宝顺洋行就这一计划与琼记洋行协商,琼记的“江龙号”是航行于长江上的最好船只之一。如果在“飞似海马号”、“气拉度号”和“江龙号”之外,再加上一艘轮船便可组成一条完整的四轮航线,然后另筹款项,在航运业界的顾虑有所缓和、财力变得充裕、投资又有了吸引力之时,将整个船队合并为一,组成新的航运公司。

然而,宝顺和琼记洋行想在华商和英商中招股组成一个新航运公司的计划并未成功。由于贸易的不景气,宝顺洋行本身并不打算、也无能力为这一计划投入更多资金,而琼记洋行也同样捉襟见肘。

就在宝顺洋行和琼记洋行在资金上陷入困境的时候,航运业方面不但没有给宝顺带来利润,反而压住了一笔庞大的资金。与此同时,它在房地产上的投资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在印度孟买和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时,宝顺损失惨重。

不仅如此,为了在既受英国人欢迎又能显示实力的赛马活动中争强斗胜,生活豪奢的宝顺洋行大班约翰 颠地,不惜以万元巨款购买良驹,以期从怡和洋行合伙人罗伯特 渣甸手中赢回输掉了的“香港杯”。此外,颠地勾引怡和洋行另一合伙人大卫 渣甸的情妇,更使得这两大洋行关系差到极点。①

当1866年金融大恐慌发生、伦敦的奥弗伦 格尼银行破产时,大受连累的宝顺洋行一下子到了生死关口。当琼记洋行代宝顺向实力雄厚的怡和洋行求援时,怡和漠然视之。1867年,有着悠久历史的宝顺洋行宣告破产。当时琼记洋行同样摇摇欲坠,在苦撑数年后也于1875年倒闭。怡和则在顺利转型后,变得更为强大。

宝顺洋行的破产,对羽翼尚未丰满的汇丰而言,不啻为一场“地震”。而怡和在转型后变得更为强大的现实,也迫使汇丰新的领导人更积极地去考虑汇丰与怡和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