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丰新总部大楼从建造到正式启用期间,中国金融界正发生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影响深远的重大金融改革―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前者使长期存在的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现象消失,后者则使中国告别了实行已久的银本位制。
银两和银元作为货币并行流通,在中国有着一段不短的历史。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给商家和百姓带来的却是诸多不便。银两和银元本身,在全国各地成色各异,交易行市不同,计算尤为复杂。而这正是钱庄广泛存在的价值所在,因为兑换正是钱庄的拿手好戏。一个不无夸张的传言说:有个人怀里揣着一两银子,从某个大城市的银街一头开始,先把银子兑换成铜钱,再到下一个钱庄将铜钱兑换成银子,如此往复,等到他走到这条街的另一头,他就会变得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早在袁世凯时期,社会上就曾多次出现废两改元―废除银两、改为银元的呼声。1914年(民国三年),北洋政府规定一个银元等于银两的七钱二分,并在币制局总裁梁启超的主持下,制定了通行银元的标准,铸造发行壹圆银元(俗称“袁大头”,上面铸有袁世凯头像)通行全国。以后的北洋政府也曾打算实行废除银两、统一发行银元,无奈军阀混战不休、市场混乱不已,加上社会上意见不一,因而并不曾落实到行动上。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系列金融改革被提上日程。当年11月,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其业务方针为“统一币制、统一金库、调整金融,以达到‘银行之银行’的目的”。中央银行成立的当月,原由总税务司委托汇丰银行保管的关税收入移交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正式发布“废两改元”令,规定3月10日先在上海推行,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切交易均以银元计算,同时规定银两、银元间的兑换率。中国长期以银两为主体的货币制度从此改变。
由于银两的关系,钱庄成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废两改元的实行,无异于敲响了钱庄的丧钟。而当国民政府要进行这项改革时,汇丰银行和麦加利银行等也坚决反对,原因是这些外资银行白银持有量大、银两持有多,白银输出的权力又多半掌握在它们手中,一旦改革将失去货币的供给,并削弱其控制钱庄的能力,同时削弱其对国际汇兑业务的控制。
废两改元后,中国实行的仍然是银本位制。中国不是大的产银国,却是大的用银国。白银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受市场供求影响,常常随市场波动而涨落,而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以银元为货币,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造成银价的巨大波动。
在金本位时代,白银成为世界市场的普通商品。全球白银产量增加和白银使用率降低,使银价下跌成为一种趋势。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于原来的用银国印度、越南实行金本位,日本实行金解禁,对黄金需求大增,实行银本位的中国成为全球白银使用大国,因而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黄金则大量流出国境,一度出现金贵银贱风潮。
不过,从1933年开始,美国政府颁布《银购入法》和《白银购买法案》,大量进口白银,随即纽约和伦敦白银市场的价格持续上扬。于是,大量白银又开始急速流出中国,从而出现延续至1935年的“白银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