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外滩收尾之作:中银大厦崛起(2)

汇丰帝国 作者:刘诗平


新沙逊从1925年起开始兴建高层建筑,首先建造的正是沙逊大厦(今和平大厦)。这幢于1929年竣工的大厦,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不仅是当时上海滩的第一高楼,其5~7层作为华懋饭店的客房,还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旅馆,德国式、印度式、日本式、西班牙式、美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中国式、英国式客房一应俱全、各具特色。这时,新沙逊拥有50多处房地产,在土地面积、房屋面积和高层建筑幢数方面,都已位居上海房地产商之首,成为上海滩的“房地产大王”。

1934年9月,中国银行专门成立大厦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厦建造事宜。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诒(贝聿铭之父)任理事长。上海中银大厦楼高18层,由当时一流的营造商陶桂记中标承造,外商公和洋行和中国设计师陆谦受设计,其设计建筑图早在开工之前就已经印在了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上。中银大厦远远高于77米的外滩第一高楼沙逊大厦。对此,据说维克多极为不满,他通过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向中国银行施压,官司甚至打到了伦敦。最后中国银行被迫作出让步,把原设计砍削,剩下17层,地上15层,地下2层,比沙逊大厦的“金字塔”顶足足矮了30公分。而为了争个输赢,中行大厦建成后在楼顶上竖起了一根高高的旗杆,这使它看上去仍超出了沙逊大厦的高度。①

建成后的中银大厦,外形带有典型的中国民族特色:楼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四角微微翘起,上盖蓝色琉璃瓦,象征着蓝天;大楼东立面从高到低为变形的中国钱币形镂空窗框;门前的九级台阶寓意九九归一;天花板两侧八仙过海的图案取意神通广大;加上楼顶用的平缓的四方攒尖,给人以四平八稳、福禄无边之感。在外滩一字排开的高层“洋建筑”中,中银大厦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派”。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30年代与杨廷宝、童、李惠伯并称为中国建筑界“四大名旦”的陆谦受,与建筑设计中国银行大楼的关系,也许只有参与设计了香港中银大厦和中国银行新北京总部大厦的贝聿铭可与之比拟。陆谦受设计的中国银行建筑,包括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苏州中国银行,以及1953年落成的香港中银大厦等。

就在成立中银大厦管理处到正式开工期间,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中国银行的控制。1935年,国民政府改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商股占了80%以上的中国银行被追加官股1 500万元,总资本增加到4 000万元。这样,官商各半,控制权落入了政府手中,并由宋子文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中银大厦的奠基典礼。当天出版的上海《申报》报道称:“闻新厦外表,将于简单之中,寓壮严之意,下层周围墙壁,均用苏州之花岗石,正面计十八层,高二百二十七英尺,于适合现代建筑需要之中兼采中国固有之矩范,尤为特点。……地下层面积辽阔,库房及保险箱之设备均极精巧坚固,保险箱总数达一万具之多。……内部装有最新式及特快电梯十余具,其载人者可以完全自动,速率每分钟可达五百英尺,全部银行办公厅将装制冷气及调节空气机、热气管、水管及防火设备等项。”

这幢大厦原本想打造成外滩的新地标,但被认为由于沙逊的阻挠没能实现,而中国的复兴更因为日本的侵略而备受挫折。

对于汇丰银行来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里,他们职员的日子并不像当时的中国人民那样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用不着体验艰难时世。事实上,一直到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汇丰银行在中国的日子都堪称美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