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2005年3月6日,对你已经经历过的人生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讲讲做豆瓣的初衷吧。
杨勃:是的,那一天豆瓣上线。最早对豆瓣的设想纯粹是一个技术的想法,我没有想到豆瓣会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当时想做一个推荐引擎,很简单,就是说我自己看过很多书或电影,我希望跟我的朋友分享,但在原来的互联网上,我没有办法很好地和他们分享。我想网络可以实现这一点,这样我不仅仅是可以分享自己的,也可以通过书、电影和音乐这些联系,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人,反过头来还会发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是当初一个简单的想法。这个过程里面最早的设想是,如果我能做一个推荐引擎,那么只要你告诉我你喜欢什么东西,我就能推测出来你喜欢什么你不知道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虽然只是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想法,另外它所涉及的书、音乐和电影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所以一步一步才变成今天的豆瓣。2005年3月6日,那天就是觉得写得差不多了,就自己传到服务器上,在一个常去的技术论坛上发了个贴,说这是我自己写的大家来看看,然后就去睡觉了。
张向东:如果让你简单介绍一下豆瓣,你会怎么说呢?
杨勃:豆瓣是一个文化社区,也是一个发现好东西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发现生活的地方。它用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帮助你发现一些你还不知道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发现的东西,集中在书、电影和音乐上,以及像同城活动以及其他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小组,这些东西都是可供发现的。
张向东:开始时候的状态是什么样?听说你在咖啡馆里写出了豆瓣的网站程序。
杨勃:对。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程序,再加上思考每天要花上十几个小时。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受不了时就去星巴克坐一段时间,其实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张向东:豆瓣这个名字的灵感是不是来自公司最早所在的胡同名?有乐队用街道名和门牌号来命名,豆瓣怎么也用了这么一个随性的名字?
杨勃:是的。名字没有那么复杂,但不要太直白,豆瓣想做的就是推荐,假设你叫“图书推荐”、“书评网”诸如此类的,那我们以后做电影音乐就很难。名字不能把自己限制死了。网站在发展的时候,很难预料到你的方向有什么变化,起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让大家容易记住就好,未必一定要跟你的东西相关。
张向东:经常有人建议我们公司也应改名,我们叫3G门户,他们说要是4G时代怎么办。
杨勃:先把4G、5G注册下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