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澳门与黄埔:鸦片贸易龙头地位的争夺
英国散商对鸦片贸易的经营,是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澳门葡萄牙人的夹缝中冒出头来的。在正式探究渣甸、马地臣在广州崛起之前,不妨让我们先顺着历史的脉络,简要回顾一下澳门、广州一带鸦片贸易的历史,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渣甸?马地臣行(怡和洋行)的一些历史细节。
从上一章可知,18世纪后期英国散商在广州进行鸦片贸易,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牵制,因为散商居留广州不易,并受东印度公司管制。同时,也受到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制约,因为澳门是当时鸦片贸易的主要基地。英国散商将鸦片运到澳门后,只能由澳门葡萄牙人代理经营。这样,英国散商一方面以领取外国护照形式挣脱东印度公司的管控,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鸦片贸易基地,以摆脱澳门葡萄牙人的束缚。
1794年,一艘装有将近300箱鸦片的帆船直驶广州黄埔港,揭开了黄埔鸦片贸易的序幕。随后,鸦片贸易在黄埔日渐兴旺,黄埔随之被澳门视为与其竞争的鸦片市场。
前来黄埔贩卖鸦片的散商增多,鸦片输入的数量扩大,引起了澳门葡萄牙当局的嫉妒,更引起了广东地方政府的注意。1799年12月30日,广东巡抚与粤海关监督遵照嘉庆皇帝的指令联合发布了18世纪的最后一道禁烟令。
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管委会1802年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下达了禁烟令,但鸦片的消费量无疑是在大增。”报告说,1799年的禁烟令在内河有效,但它的力量不能到达澳门。
1804年的另一份报告写道,中国的禁烟令使黄埔的走私活动受到打击,鸦片贸易集中到了澳门,“整个鸦片贸易都落入了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