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不好办,过去几年的数次调研说明了这一点。例如调研就表明,制药公司资助的研究人员在发表针对该公司产品的研究结果时,往往只报喜不报忧。就算在顶级刊物上,有关的统计问题也比比皆是。而且在各个层次上,无论是研究津贴、期刊编辑方针还是学术奖励的制度,都倾向于让研究人员在本单位之外的地方发表研究结果--很多研究结果在发表后几年内就会被证伪,因为人们往往发现那些模式其实不存在;尤其那些模式对研究人员的事业大有助益时,它们被证伪的情况就更普遍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面是:当你的研究发现最新的“奇迹”药物并不能治愈任何人时,没人会感到高兴。
股票分析师之所以出错,是因为他们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模型就是错的;而医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以致得到其实不成立的研究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医学研究都采用双盲试验(double-blindtrials),即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谁拿到的是真正的药物、谁拿到的是安慰剂。像医生们一样,社会学家也会发现一些其实不成立的模式,这尤其是因为:研究对象(人)是非常复杂的,会产生大量数据。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模型经常出错?怎么才能确定一种模型的对错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出奇的简单,只要在Google上搜一下“超级杯预测总统选举结果”(SuperBowlpredictspresidentialelection),你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你会发现,选举前夕,北美印第安人队(Redskins)最后一次主场比赛的结果就准确预测了谁会当选总统。你还会发现,如果美国棒球联赛的某个球队赢了世界棒球系列赛,那么共和党就会在民意测验中表现不俗,而如果美国橄榄球协会的某个球队赢了超级杯,那股市就会下跌。
我们有这么多人。无论哪一年,我们中间总会有人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模型,而且总会以数据和实例来加以证明。想象一个场景:40亿个没毛的类人猿都在一遍遍地抛硬币。其中有几个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结果,比如连续20次正面朝上,而且,因为这些类人猿很聪明(而且通常自私自利),他们会声称,这是因为他们的特长或超自然力量,而不是瞎猫碰见死耗子。模型经常就像抛硬币。它们在一段时间内有效,而当它们失效时,我们又会发明新的模型,用来提供投资、医疗、营销三个领域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