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的秉性烙印了湘南山地人的特色,朴质醇厚,豪爽不羁。所以年轻的江秀才不是中规中矩的斯文种,常常有出轨的行为,既爱赌钱,又找小姐,在社会上率性玩耍。
奇怪的是,江忠源并未因嫖赌荒废学业,竟然在二十五岁考取了举人。他的中举在新宁是一大盛事。此地自清朝开国以来,读书人都与中举无缘,江忠源破了天荒。
江忠源中举之后,便进京参加会试,初次考试落第,暂且居住京城。由于行为不检点,京城的秀才们不屑于跟他交往。但是,他的古道热肠和乐于助人,渐渐使人们扭转了对他的看法。特别是在他进京六七年后,在京城做官的湘乡人曾国藩和他一见如故,凭借自己的影响,使舆论向有利于江忠源的方向发展。
那次会面,是由湘阴人郭嵩焘引见,宾主谈话无拘无束。几个读书人居然没有切磋学问,也不谈国事,只聊市井琐事,不时开怀大笑。江忠源毫无掩饰,胸襟坦荡,侠气酣畅,曾国藩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目送他出门时,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此人他日当办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郭嵩焘一愣,问道:“涤兄为何如此判断?”
“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曾国藩回答。
江忠源的直率,也许正是曾国藩和许多文士所缺乏的品质。年轻人最难抵抗人生享乐的诱惑。面对女人、美食和玩乐,此时的曾国藩心中也是波澜起伏,但他非但不敢放浪形骸,还要在内心做剧烈的挣扎,到日记中拷问自己的品性。他看到江忠源能够心口如一,爱饮嗜赌,垂涎美色,并不藏掖,于是钦佩油然而生,非但能够包容,还向别人推荐。
曾国藩在江忠源身上看到的不是瑕疵,而是优点。他洞察了江忠源的侠义献身精神。他的预言性的评价把江忠源拔高了许多。曾国藩不是信口开河的人,尽管听者不敢苟同,却在吃惊之余有几分羡慕,不知江忠源为何入了曾大人的法眼。
江忠源能够打动曾国藩,当然不是单靠几句言谈,他以实际行为表明了自己道德的高尚。他每当会试落第南归时,总会做些别人办不到的好事。
进京赶考的公车,多数家境贫寒,含辛茹苦,进京北漂,一些人命运不济,不但未能博
得功名,反而输掉了性命。江忠源有三位同年生客死京师,唤起他无限的同情。这三人去世后,江忠源毅然为他们料理后事。他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哪怕典当衣物,徒步当车,也要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家。他的侠骨柔肠,令看重道德的曾国藩感慨不已。
陕西学子邹兴如,祖籍湖南新化,算得上江忠源的老乡。此人温文尔雅,身体羸弱,江忠源一向对他十分照顾。邹兴如落第后,病倒在客栈,咳嗽咯血,江忠源搬来和他同住,为他寻医问药,进行特级护理。但他无力回天,几个月后,邹兴如病故。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友人,嘱咐他的族人将遗体送归陕西。
湘乡学子邓鹤龄当过江忠源的老师,因病咯血,奄奄一息。江忠源护送邓老师南归。病人在路途中去世,江忠源买来棺木收敛尸骨,将灵柩送回湘乡。
江忠源再度进京时,同年生曾如在京师故世,江忠源又将遗体送回他的故里武冈。
江忠源所办的这些好事,很少人能够做到。谁会愿意行程万里,只为将朋友的灵柩送回原籍,而不惜耽误自己的考期?如此的古道热肠,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急公好义声震京师,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此事不仅在湖南人中传为美谈,外省人士也以结识他为荣幸。瑕不掩瑜,他那些放纵的行为,不但没有损害他的声望,反而令人从中觉出他的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