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学会和孩子对话(4)

三岁看未来:十年亲子教育案例集萃 作者:杨多奇


这让我想起在美国的侄子,他上一年级时,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外出参观,比如去农场看麦子,了解它的生长过程,然后再到面粉加工厂去看麦子是怎么被磨成面粉的,之后再到面包坊去看面包的制作过程,最后才回到课堂写作文。这样是由一个面包的主题引发出若干线索的学习,我想当孩子们看到面包时,就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面包了,而是包括了面包背后的全部知识。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周围的这些事物是怎样形成的,这才是0~3岁孩子最需要的学习。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语言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语言是孩子认知能力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它与孩子在环境中经历过的事情有关,而这些直接经验将被编码到孩子的思维中去,孩子也就在他的认知世界里去理解外界的信息。所以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心中的语言是家长们需要用心去做、去观察、去尝试的。

那位母亲回家后让孩子看了从面粉到包子、馒头的全过程,妈妈还让孩子先吃了一口包子和馒头,又尝了一点点生面。孩子体验到了生与熟的关系,尝到了生与熟的味道,当然是熟的好吃了,现在你再给他吃生面他也不会吃了。

“咯咯嗒!咯咯嗒!”喂小鸡吃豆喽

老师为了帮一岁半的孩子练习独自吃饭的能力,决定开展一个别开生面的“喂小鸡吃豆”的身体体验活动。对这么小的孩子当然不能够以训练的方式去教他们如何使用勺,如果说没有故事的引导就让孩子在那儿反复练习如何使用勺,这种形式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技能的培训。为什么要把这个豆舀到筐子里?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在那儿舀。所以环境的创设、故事语言的引导才能够让孩子有趣味地去喂小动物,同时还培养了爱心。一个好的游戏活动一定是包含了许多教育价值,它与运动员的单一动作训练是有天壤之别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游戏的情景吧。

老师: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教师拿出了一个小筐,小筐上有一只小鸡图片。这只小鸡啊它去滑了滑梯,荡了秋千,它感到好饿呀,它到处找吃的,怎么也找不着,这可怎么办?宝宝们能喂小鸡吃点东西吗?

家长:家长都引导着孩子说,我来喂小鸡吃东西。

老师:宝宝们看这是什么呀?说着老师把碗里的小黄豆、大白芸豆,抓了起来又慢慢撒在碗里。老师拿起几颗豆子告诉孩子,这是大白芸豆、这是黄豆,小鸡饿了我们要喂小鸡吃豆豆,看老师怎么喂。说着老师从碗里舀起一勺放到筐子里,并说,小鸡吃吧,多吃一点。孩子们直盯着老师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喂小鸡了。今天这个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独立吃饭,学会正确地使用勺子,家长也可以在家与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可以用各种粮食来喂小鸡或布娃娃。

父亲1:引导着孩子一边喂一边说,小鸡快吃吧。孩子喂了几勺之后父亲又说给旁边的那只小鸡也喂一点。这样孩子的运送路线就长了,孩子要保持平衡才能准确地把豆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筐里。几次以后孩子已经运送得非常好了。

父亲2:这个孩子挺有意思的,他把勺一直送到小鸡图片的嘴边,并且抬着勺说,小鸡你吃吧。爸爸在旁边说,对!你说它就吃了。孩子抬着勺说话的这个过程锻炼了孩子控制小勺的能力,孩子就这样喂一勺说一句。

父亲3:当孩子把一勺豆舀起来放到小筐里时,父亲就说咯咯嗒!咯咯嗒!咯咯嗒!同时晃动着?筐,你看那孩子乐得都笑出了声。孩子每舀一勺父亲就学小鸡叫一次,一下子把不会动的小筐变成了一只小鸡,边吃边抖动着身体,这个举动对孩子来说太形象、太生动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父亲的默契配合,孩子快乐地喂完了小鸡。爸爸又把豆子倒回碗里让孩子再喂一遍,这时孩子伸手就去抓豆。爸爸说,小鸡不吃手抓的豆,并且爸爸也不学小鸡叫了,孩子照样拿勺继续喂。

后来老师总结说:“在今天这个活动中我看到孩子们都会使用勺,但有的孩子拿勺的方式不太对,请家长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拿勺。另外今天我请一位父亲做一个示范,这位父亲不?儿童语言用得好,还配有动作。”说着老师就让父亲3给大家做了示范,当父亲3学小鸡叫时,家长们都乐了。一位父亲在旁边说,有意思,我们也学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