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1)

国际政治梦工场 作者:沈旭晖


时代背景约公元1928年

地域背景印度(英属)

原著小说APassagetoIndia(E.M.Forster/1924)

电影制作英国/1984/163分钟

电影导演大卫·里恩

电影编剧桑撒·拉米·罗

电影演员维克多·班纳杰/詹姆斯·福克斯/朱迪·戴维斯/佩吉·阿什克罗夫特

剧情简介两名同情第三世界的英国贵族妇女到印度探亲,通过新结识的印度人阿齐兹医生了解当地文化。在参观神秘的巴拉马古洞时,发生阿齐兹涉嫌强奸女主角的悬案,英印双方压抑的种族主义被唤醒,最后女方承认是幻觉,两族关系却堕入新低。

寻找“他者”的故事

近年,亚洲电影节不断推介伊朗、土耳其、泰国等国的电影,其实老牌导演大卫·里恩的最后作品《印度之旅》(APassagetoIndia),也是新一代阅读亚洲的进阶选择。有缘重温这电影,是因为备课时读过一本由学者王宁等编辑的《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的学术结集,内有陈红博士将电影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福斯特(E.M.Forster),说成是“完全站在白人立场说话”,这立论和笔者从前的认知颇有出入,因此才找来VCD进修。迟有迟得,我们迟至21世纪才看这经典,原来更容易证实文化研究常说的“他者”(TheOthers),实在不可能是一个静止的观念。假如不同的人在《印度之旅》原版小说出版的1924年、电影上映的1984年、以及今天的21世纪看同一出《印度之旅》,必会找出心目中的不同“他者”,从而释出不同的结论。

宗教古洞内的身份觉醒

未说“他者”前,我们应交待《印度之旅》原著的布局。表面上,它的情节不算复杂,但含义有颇多留白,更牵涉到不少深层心理学问题,就算是拍惯《沙漠枭雄》(LawrenceofArabia)、《桂河大桥》(TheBridgeontheRiverKwai)等场面壮丽的历史大片的一代名导演大卫·里恩,也难以将这个看似平平静静的故事/寓言轻易化成影像。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开始动摇的20世纪20年代末,讲述一名英国妇女和她未婚夫的母亲结伴到英国统治的印度帝国本部旅游,探望在那里当地方法官的未婚夫/儿子。两个女人都算是“好人”、有心人,都同情被歧视的本土印度人,她们感到和当地高高在上的白人统治阶层格格不入,因此刻意打入印度群众。在这带有目的性的心态驱使下,她们视认识不久的印度医生阿齐兹为好友,并获对方邀请,参观神秘的传统印度宗教圣地巴拉马古洞。在参观过程中出现重重误会,两大文明社交联谊的目标开始迷失,老妇的体力逐渐不支,先告离开,少妇则独自前往古洞,在洞内听见重重回音,产生幻觉,居然以为印度医生打算对她性侵犯,大惊之下逃回白人小区、其实也是要寻回白人怀抱,在同胞簇拥下,决定控告阿齐兹。

于是,案件演变成印度独立运动的前哨政治斗争,双方剑拔弩张。想不到在法庭上,经控方律师重组案情,少妇忽然发现原来一切只是自己的幻觉,决定临时撤销指控。被告获当庭释放,成为印度民族英雄,但也因为所有私隐(包括丧妻后种种绝密的性私隐)被揭发而深受伤害,对英国人(和他们所代表的文明体系)彻底失去信心,选择逃离英属印度,前往依然由土王统治的“茅邦”(Mau),过着没有白人在左近的新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