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现实:罗琳的左翼偶像.哈利仔全裸演出
事实上,罗琳从来没有隐藏自己的政治取向,在访问时承认自己以激进社会运动前辈米特福德女士为偶像。这位米特福德生于显赫家庭,兄弟姐妹都疯狂热爱政治,立场却各走极端,既有公开的纳粹主义者,也有像她那样的共产主义者,一家人在二战前后因政见不同而反目成仇。米特福德曾独自支持西班牙内战,著作甚丰,一度成为共产党员,晚年在美国推广“调查式报道”(InvestigativeJournalism),颠覆了新闻工作的旧常规,对日后米高摩亚一类带明显个人立场的半纪录片有启导式影响。罗琳说,她14岁时读米特福德的著作就被“影响了一生”,《哈利·波特》的反种族主义倾向,似乎就是源自米特福德的反纳粹经历。既然米特福德左得那样彻底,罗琳也被西方保守派视为亲共人士,担心她的作品是带有左派政治色彩的儿童糖衣炮弹。未有邓不利多出柜等事件前,教会保守派已批评《哈利·波特》“歌颂巫术”、“远离神的温暖”,是“魔鬼的作品”,尽管罗琳后来自招为苏格兰教会信徒,“相信上帝而不是魔术”,但也未能逃过现代宗教审判。罗琳公然通过儿童文学“鼓吹”同性恋,严重冲击教会捍卫的传统家庭道德观,根据香港淫审处的道德准则,已足以被“强烈劝吁”,而在新保守风潮盛行的当代美国,她被要求“滚回生下她的撒旦身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哈利·波特》的作者有如此倾向,小说和电影情节反映了她的信念,潜移默化下,从小到大饰演哈利仔的演员雷德克里夫自然多少受到熏陶,不可能是保守家长一厢情愿的乖乖仔。他现在估计已有逾亿港元身家,比好些一流球星更富有,但他并没有满足,反而不断希望“去哈利化”以免永远被定型,特别是不想继续当纯情小男生。因此,他决定出演经典舞台剧《恋马狂》(Equus),该剧讲述少年人马交,本身已相当大胆而广富争议,足以为“白马王子”一词回复本来定义。饰演患上枯燥症的少年马夫的雷德克里夫,更毅然坚持正面全裸演出,惹来同一批保守主义者和家长猛烈抨击,认为他是骑劫了《哈利·波特》的少年偶像形象,教坏下一代去放荡。而引导他走入“歧途”的,自然是罗琳,因为他的全裸演出,和罗琳对《哈利·波特》台前幕后书内书外的布局,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延伸影画:
《纳尼亚传奇》(TheChroniclesofNarnia)(美国/2005)
《魔戒传奇》(TheLordoftheRings)(美国/2001-2003)
延伸阅读:
《HarryPotter‘sWorld:MultidisciplinaryCriticalPerspectives(PedagogyandPopularCulture)》(ElizabethHeilmanEd:Routledge/2003)
《HarryPotterandPhilosophy:IfAristotleRanHogw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