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粉丝都是一座孤岛,偶像就是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
从雷锋到谢霆锋
偶像,是供人膜拜的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引申为盲目崇拜的对象。古时候的偶像是各种神的塑像,孔子曾批评鲁人用人偶陪葬,《论衡》记载,"俑则偶人,象类生人,故鲁用偶人葬,孔子叹"。据中文维基百科的解释,偶像"泛指被人崇拜的对象。但随着现代人少了迷信,偶像多半是真实的人,尤其以影星艺人为主。"
偶像崇拜,事实上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体现。心理学者认为,偶像崇拜是每个人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偶像崇拜随着社会形态变迁与时俱进,远古时期人们膜拜木偶与神像,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与环境变迁的恐惧,我们冀望神明能指引一条明路,照亮混沌的未来。在庙堂香火缭绕中,人们捻着一炷香对着佛像喃喃自语,诉说心中的愿望与寄托,偶像是绝望时的精神支柱,是绝境时的灯塔。
过去的偶像是榜样,是工作与学习的激励,是全国人民仰望的领袖,是天天照亮大地的太阳,为国家担当重责大任,鞠躬尽瘁,为家庭呕心沥血,为朋友两肋插刀。
进入大众媒介时代,名人明星成为偶像,雷锋与谢霆锋,榜样与名人,各具时代意义。20世纪8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饥渴与新旧时代交接的空白,使邓丽君、崔健成为众多青少年追捧的偶像,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更为青少年提供了精神寄托。90年代以后,众多港台还有欧美明星涌入,罗大佑、齐秦还有台湾的校园民歌,人们对偶像的选择进一步走向娱乐化与多元化。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哓东在《追星与粉丝》一书中,指出偶像崇拜是"人类自身在不断进化演变过程中,所保留传承下来的一种近乎与本能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偶像崇拜者给偶像人物赋予无穷的幻想,并采取各种方式从事许多与偶像有关的事情"。
偶像现象,是青少年成长必经过程,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通过对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产物,有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
过去的偶像是英雄榜样,当代的偶像是名人明星。我们可以制造名人,却无法制造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随着时代而诞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英雄经过时间历练而孕育出不朽的成就,禁得起时代考验,永垂不朽。名人明星不见得都可以成为偶像,名人靠着商业机制成名,只活在当下,必须持续制造话题与绯闻来博版面,不然很快就会被遗忘。
名人(celebrity),这个字一开始是指"有名的、时常出现的"、也可以指名声。名人到了现代指的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名人是媒体的产物,名人的名声由大众赋予。名人由新闻制造出来,名人成名后主动制造新闻。
名人来自各行各业,但是一旦成为名人后,他们所成名的行业有时已经不重要了。例如贝克汉姆已经成为全英国都知道的名字,他和高贵辣妹的婚姻(与传言的婚外情)更将两人的名字长期蝉联全球娱乐版头条。美国篮球明星乔丹在代言各种产品时,也早就不需要和篮球一起出现在广告里。
名人产业成为21世纪新兴艺术,我们关注名人的一举一动,无所不在的媒体将名人生活变成永不落幕的真人秀,名人的穿着打扮、居家装潢,还有扑朔迷离的分分合合,是八卦杂志的最爱。名人生活永远比偶像剧更真实更耸动(例如泰格·伍兹(Tiger Woods)的婚外情),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名人八卦中找到全球共同语言与话题,偶尔可以在名人产业中体会这个艺术背后的人性与共鸣。
星星知我心
明星星光闪耀,宛如天上高挂的星星,可望不可及。明星名人是消费社会的符号,一个时代的象征,是社会名流、著名的表演者或专业人员。高度商业化的名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音乐、绘画或民俗技艺等艺术领域(郎朗、周杰伦、郭德刚);电影电视作家等媒体界(布莱德·皮特、张艺谋、于丹);体育界(姚明、泰格·伍兹);企业界(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马云、李开复);还有政界(奥巴马)。不过许多名人都捞过界,演而优从政的有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演员变歌手变导演变作家变政客都屡见不鲜。名人名字响亮但内容模糊,重要的是这个名字的商业价值,粉丝多寡是他们的身价指数,代言的价码。
名人是社会真实距离遥远的个体,名人明星真实的一面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但是他们在媒体上呈现的一面是吸引粉丝的关键,而这个形象是由各种媒体塑造而成的。明星由公关公司建构形象,不同明星各有不同类型的形象诉求。例如贝克汉姆非常清楚他的价值来自他的形象,高价聘请公关公司来打理"贝克汉姆品牌",小心翼翼地维系他"热爱足球,走在时尚尖端的新好男人"形象。不过英国小报形容贝克汉姆事实上肤浅缺乏深度,热爱珠光宝气的饰品,与电视上、八卦小报中的贝克汉姆没什么不同。
追星研究成为传播学媒介接收理论的重要一支,因为明星与观众的关系,也就是文本符号与受众的关系十分"私人化"。对大众来说,明星扮演了非常特殊的地位,可以同时是粉丝的偶像、榜样、爱人、朋友和家人。明星对大众带来一定程度的情绪影响,带来愉悦或情感经验,伴随粉丝度过人生许多阶段,成为我们成长经验和记忆一部分,也是社会集体记忆一部份,这就是明星扮演的功能。
粉丝与偶像关系深厚,在传播研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学术上来说,人们所观看的明星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一)明星个人的形象
这个形象是阅听大众认为某个明星特有的个性,例如港星成龙一般在电影中表现得十分幽默搞笑,他本人在镜头前也表现风趣,但这个个性并不一定代表明星本人真实个性。
(二)明星表演的形象
明星在银幕上的形象,也就是明星在电影、文本、节目中表现的形象。有些明星喜欢演出某类型的电影,将自己塑造出某个特殊的形象,有些明星大众将他定位为丑角,有些明星如林志玲走清纯玉女的甜美风格。
(三)明星专业的形象
明星在工作中表现的形象,有的明星是运动员或专业人士,这个形象是他们在工作中或参加公益活动、记者会、电视专访中所表现的专业的一面。
(四)明星隐私的形象
这是明星在镜头之外真正个性和真实面貌,有时候狗仔队在明星不注意时拍到的画面,或者明星的丑闻被曝光,明星出来表现的真实的个性。这个个性通常和一般大众所认识的明星有所差距。例如英国帅哥影星休·格兰特(Hugh Grant)多年前在美国因疑似召妓被捕,他当时在警察局留下的大头照就是他真实的一面。
明星真实的一面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也是打造明星制体系所有工作人员的目标,必须永远维系完美明星形象。所以我们一般大众所认定的明星形象,通常是明星个人的形象、明星表演的形象还有明星专业的形象。
明星有不同类型,我们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的形象投射于明星身上,认同明星在镁光灯下的形象而非明星私人的面向。我们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类型明星上看见自己,进而认同不同的明星。可以说,某些类型的人特别认同某个明星,藉由这种认同,人们进而找到其在社会上的位置。
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明星名人跻身成为偶像,具有英雄榜样的神圣光环。不过,大众也有反身思考的能力。例如大众对明星的私生活特别感兴趣,当明星发生丑闻时,有时候受众反而更能认同这些明星的私底下的另一面,例如传播学研究发现,社会上弱势族群对明星的丑闻更能够认同。
2008年初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对明星形象有巨大的冲击。人们赫然发现,平时清纯的玉女明星原来也有欲望、有秘密、有谎言。广东话"艺"和"伪"发音相同,于是大家说艺人是"伪人"。明星名人一旦被发现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时,明星身上的闪亮外衣立刻失效。人们消费明星的完美形象,投射希望和自我在偶像身上,丑闻使得明星的星光黯淡,人们发现明星的真实面貌,这样巨大的反差,凸现了人们对偶像崇高的期待。
粉丝DNA
粉丝是偶像与品牌的优质消费者,是传播学还有营销学者研究的重点。要解密粉丝,我们先来看看粉丝行为模式。综合欧美30年来的迷研究学术成果,并加入本书作者博士论文对李宇春粉丝网络社区研究,我们可以将粉丝DNA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粉丝的形成是偶然的
传播学者发现,迷之所以成为迷的过程是偶然发生的,就像谈恋爱一见钟情一般,粉丝在转角遇到爱,不小心坠入爱河。粉丝不一定对一个偶像单一忠诚,有些粉丝不断寻找新偶像的行为是规律性的,但找到什么偶像则是偶然的。这样的偶然,仿佛命中注定。林青霞的日本铁杆粉丝铁屋彰子追星多年,在林青霞同意下出版《永远的林青霞》一书,她在书中说"我之所以成为你的超级粉丝,我认为是命运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