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的行旅生活其一好处,是让旅人明白,许多物事始终只是身外物,犯不着囤积成包袱。试过几趟越洋搬家,当能体会每次打包行囊的痛苦,到最后自会迫得人轻盈上路。
我是那类很容易睹物思情的人,就连小学时用过的笔记本子也舍不得丢弃,莫说是出于钟爱而购置或收集回来的物件。头号疑犯是书,幸这两年因移徙频繁,已及早止血,把私家书架移去图书馆。说是尝试换一种减法的生活模式也无不可,但其实是另外的领悟。
纪录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里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一位很清楚自己在追寻什么,并且对所有幻象保持一定程度清醒与自省的音乐人,有一段巡回演唱时期,他实在厌烦了成为众人追逐与追逼的目标。有一幕,有女歌迷把手伸进他的车子索签名,鲍勃发了神经死也不肯签,女子愈坚持,他也愈坚持,那女的说:“我以前很喜欢你的,现在我不喜欢你了。签了它吧!”鲍勃没有让她遂愿:“你并不需要我的签名。如果你真的需要,我会签给你。”可惜那女孩没有听清楚这句话的真义,仍站在车窗外怒气冲冲骂下去。
是的,常不自觉高估了对物事的需要程度。愈是执迷愈是觉得需要,非如此不可。记得有一次罕有地跟父亲吵嘴,是他整理杂物时误把我珍藏的录影带全部丢掉,其中包括我和大学同学拍摄的实验电影,他想既然没有录影机了留着影带又有何用,我却气得哭了。过后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是不可失去、割舍和放下的。人“真正”需要的身外物,到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