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是张爱玲迷,但近几年,久不久凑一阵热闹,把她的书拿出来重看,隐约感到现在比从前更喜欢了。跟一个台湾前辈提起,他脸色一变,十分认真地提醒:“要当心,这是代表你老了。”前辈认为,张爱玲代表一种旧时代氛围,上了年纪的读者就爱耽溺其中,在那些细眉细眼的枝节之间流连忘返。他可是不张扬的张迷,却以一副过来人口吻劝告年轻后辈,千万不要耽溺在张爱玲花园里。
后来我再细想,发觉自己其实不是因耽溺而爱,而是洞悉,或曰懂得。少时读她还不懂,她的冷和不留余地只令人心寒,惟有年事渐长,经历多了,终于意会到不能言传的世情和人性,就不得不佩服她的通透。
电影界我想到的是德国导演法斯宾德,十多二十岁看他的戏,只知道难受得要命,不知是什么卡在那里。放在一旁,沉淀下来才慢慢显影,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终究已是好些年以后的事了。年少的麦田捕手式愤世,是因为不理解,等到长大一点如果还愤怒,却应该是了然之后的某种执著。
其实我不怕老。三十岁后明白老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心境比身体重要,如何老去才是值得思考的训练。有时看见少年时代迷恋过的文学呀电影呀各方文化偶像,后来老得挺不堪入目,气质变了外表也庸俗得很,就暗暗记下备忘录,以此为警戒线。同时也收集那些老得依旧优雅,甚至愈活愈年轻风采更胜从前的例子,一概存档备用。
人的际遇当然不可说,实在也没什么可做,但我总是想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少些怨气,悠然看看世界,就这么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