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爱是教育(2)

爱的22种底色 作者:(英)约翰·阿姆斯特朗


在苏格拉底的观点背后有实际意义的真理:见到美德不足以帮助我们培养自身的美德。

另一个问题是,对方当然不是完美的,他们生活的主要任务不是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缺陷。他们没有无限的耐心,不能为了帮助我们而放下自己的需求。有时候他们会疲惫、厌倦、沮丧、恼怒。爱的渴望中带着理想成分:只要接近心爱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就能解决我们的不足。这种希望呼应了阿里斯托芬的故事,通过属于我们的另一个半体变得更完整。但是,这种渴望最多只能实现一部分。没有人能这种方式让我们更完整;即使我们很幸运,找到一个愿意帮助、支持我们,并且激发我们优点的人,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变得更完整。

苏格拉底说,我们爱上一个人是因为他们拥有某些特质,这听起来就像是真理,但又太显而易见,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事实上,这话很有道理。通过讨论这些讨人喜欢的特质,苏格拉底想使这个混乱的爱情王国等级分明。他说,一个人的可爱之处并不神秘。温和比刻薄更可爱,慷慨比吝啬更有吸引力,智慧比愚笨更讨人喜欢。当然, 真正的吸引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不应该对每件事都很包容;必要时,他们要严厉、愤慨或是生气。同样地,慷慨也不只是到处买单;一个知道何时慷慨,何时有所保留的人,更值得欣赏。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具有某些性格的人会比较讨人喜欢了。理想的品德高尚的人拥有美好的心灵和性格,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似乎一点儿没错。如果我们回想自己的爱情经历,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爱一个人是因为他们美好的特质,而弱点与瑕疵则是爱情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与欣赏相当接近。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在某方面很可爱,在某方面又不是那么可爱。

这种想法在古代社会很常见,但现在听起来却十分怪异。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美德”与性压抑有很大的关联,但是美德的深层意义却与各方面的杰出有关。事实上,人因为有美德而被爱仍然是主流想法,只是现在对于美德的观念变得十分狭窄:财富、时尚、性能力强和值得信赖。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保守派批评家所谓各个特性之间的不相关性,而是这样的美德观念忽视了长相厮守所需的许多其他迷人特质。

这种看法揭示了爱情不如意的原因:通常,我们不具有所有的美德,或只拥有某种程度的美德;大部分人并非十分可爱。这个观点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个体的我们,并不擅长欣赏别人的可爱之处。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倾听或发现,便看不到对方的善良;如果我们很自负或敏感,便看不到对方的怜悯之心;我们可能不把别人看在眼里,除非他们非常成功。如果有美德才可爱,那么我们就要有感知力和鉴别力才有能力爱。这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透过表象看到隐藏其下的美好品质。美德时常要花点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固执己见的人也许开始时是个有趣的同伴,但是慢慢地,我们会感到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感。渐渐地,我们意识到,秩序井然的不确定感比盲目自信要来得好。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相合的优点与缺点,现在苏格拉底所说的爱的教育功能让我们想到了一个与相合类似的词,“互补”,这也是现代爱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感情中总是只有一方受益,无疑是令人绝望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师生恋。但是这种感情可以同时朝两个方向发展:两个人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有所专长,互相帮助,使对方全面、平衡发展;彼此以这种方式让对方更完整。另外,有趣的是,苏格拉底所指的这种教育可能会误导我们。他试着选出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识。身为柏拉图的代言人,他坚持成功的人要有高于常人、充满智慧的眼光。柏拉图认为形而上的抽象知识是拥有美好人生的唯一指南。但是我们认为情侣是以相当不同的方式在彼此教育。情侣之间并不是互相了解什么是美德,而是在情感上彼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