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爱是教育(1)

爱的22种底色 作者:(英)约翰·阿姆斯特朗


相爱的伴侣是以相当不同的方式在彼此教育,我们从另一个人身上学到的正是我们觉得对方可爱的部分,爱人身上的可爱之处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柏拉图的杰作《会饮篇》中,苏格拉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他问道:“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他想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他认为,当我们想到心爱的人,就会发现他们身上讨人喜欢的特质,这些特质也许是美丽、温柔、沉着或有趣。我们会很自然地说,我们爱他们是因为这些特质。对此,苏格拉底给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特别喜欢那些自我所缺少的特质(渴望去拥有那些自身已经具备的特质是荒谬的)。苏格拉底提出,在恋爱时,通过某种神秘的过程,我们可以拥有那些特质,驱使我们的不是肉体上的缺乏,而是心理上的缺失。

苏格拉底说,对情人的渴望就如同求知欲一样。对于知识,人并非全然无知,而是略有所知:他对于爱情的理解使他足以感受到这种吸引力。我们喜欢别人身上的特质也是如此。那些美德之所以吸引我们,并非因为我们完全没有这些美德,而是它们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比如,我们觉得他人的智慧能激发我们自身的聪慧,他人的勇气会加强我们的决心,他人的亲善会让我们放心地展现温柔的一面。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亲近对方来促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快乐,展现出更真实的自己。我们认为,对方的性格能使得我们所具有的特质得到不断的发展。

苏格拉底的回答指出了事情的关键。关于爱情的希腊作品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成功的恋人是什么样的?通常情况下,给出的答案会列出成功恋人所需的特质。富有、有权势、聪明都有助于恋爱的成功,前两项使你可以给予爱人礼物和恩惠,而聪明让你克服爱情路上的障碍,但这张优点的清单遗漏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心爱的人真的对你很重要,那么这个人一定拥有你所没有的东西,一定能让你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受人尊敬取决于这个人的优点,而要接近他人的深层需求则取决于与之不同的来源。如果我们自给自足,那么我们的爱就像希腊人想象中的神之爱一般:一种优雅,有时又有点调皮的娱乐活动。

随着讨论的深入,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觉醒:无论我们多么爱一个美丽、聪慧、沉着的人,这些特质都不会主动地成为我们的特质。要拥有这些美好的特质,必须自我培养。我们爱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身上的特质。逐渐地,我们从爱一个人转变成爱他们身上美好的特质;通过这种更为高尚的爱,我们最终拥有了这些特质。通过这种“爱的阶梯”,我们世俗、直观的感情升华为对于抽象、普遍的美德的爱与拥有。基督教思想家将这种观点视为是灵魂升华至神之爱的途径。这种方式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暗示了世俗直观的爱情并非是追求最终目标上的一条歧路,而是必经的过程。不管这种推论是否让我们着迷,我们都能感觉到,苏格拉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早期“爱是源自于不足”的观点。因为苏格拉底赞同不足是激发爱的源泉,但是,缺乏某些特质才让我们觉得心上人美好并且欣赏他们,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这个将人之爱升华为抽象的神之爱的惊人观点中,苏格拉底远离了而非深入到我们所知道的感情。他是人性的改革者;他想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描述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解释我们所做的事。虽然如此,在这长篇大论的背后,暗含着一个更直接的相关观点。苏格拉底所担心的是,对方的出现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也不会激发那些我们想拥有的特质。至少有两个理由可以证实这一点。第一,我们的问题顽固不化。对方的爱也许能暂时缓解我们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自卑、自我防卫倾向,对工作、金钱的忧虑,以及其他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最终还是必须通过我们的自我发展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许可以帮忙,却无法代劳。这就是隐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