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水均益 沉稳冷静的精妙分析(2)

跟央视名嘴学口才 作者:安欣


自己、频频向舷梯上的代表团成员招手致意时,水均益突然喊了一声:“铁映同志,您好!”铁映同志自然本能地回过头来。“我是中央台的记者。”水均益赶忙说。铁映同志点点头,冲水均益这个方向笑笑。这时,水均益毫不犹豫地跨过前面的隔离绳,手拿话筒,一边向铁映同志靠拢,一边向他提问:“铁映同志,请问你在23日奥委会宣布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在铁映同志微笑着回答水均益的问题的同时,他身边的警卫也只好默许了这次采访。

其实看上去很普通很简单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惊人之处。但是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铁映同志,您好!”简单的问候既亲切又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其次,“我是中央台的记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对这样大的活动,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的;最后,“铁映同志,请问你在23日奥委会宣布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看似问了一个全中国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却成功地开启了采访的序幕。

3 妙语,争取主动。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成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永远的痛。拉宾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这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不喜欢和新闻界打交道,很少接受采访,即使接受了,也从不多说一句话。然而,水均益的攻心策略,却成功而巧妙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采访时,水均益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先生,1000多年前,一些犹太商人和拉比(犹太教士)带着商品和在羊皮上写成的圣经卷宗来到了中国的黄河岸边。从那时起,犹太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第一次良好的交往。今天,您作为第一位犹太国家的领导人又一次来到中国,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句话既点出了中以两国的长久友谊,又表明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熟谙,以及对拉宾的热切期盼,期待他的到来能够揭开新的一页。

这个问题正中拉宾下怀,他针对这个问题真诚而愉快地谈了7分钟。对向来不苟言笑的拉宾而言,这是破天荒的。

在采访基辛格时,他一上来先介绍说:“我们的节目有10分钟长,是中央电视台最黄金的节目之一,收看我们节目的观众有4亿!”

有意的夸大目的是引起基辛格对中央台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使对方的收费念头不打自消。

接着,水均益又说了一句温情脉脉、暖人肺腑的话:“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很多中国观众都非常希望了解博士的近况。”

每个人都有怀旧心理,而此时的基辛格已经年过古稀,水均益的话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基辛格博士舒舒服服地掉进去了。结果不难预料,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采访。

4 听出弦外之音,把握良机。

就像人们喜欢了解一些知名人物的消息一样,对媒体来说,采访知名度更高的人,这个新闻采访的价值也就更高。所以,作为记者,总想采访名人。但是名人,尤其是那些政府首脑人物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近的,但水均益却成功地采访了许多的世界名人。这固然有其他的因素和便利条件,但是他本人的努力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这其中,善听弦外之音,使他把握住了很多次稍纵即逝的机会。比如,他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很好的一例。

尽管水均益早就有采访克林顿的念头,但美国方面虽一直表示考虑此事,却不肯明确表态,弄得水均益心灰意冷。正准备放弃努力时,美国使馆的新闻官保罗给他打来电话。一开始,保罗就声明:“我没有任何消息给你,也没有得到白宫的答复,不过,我现在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最后,保罗又说:“水先生,我个人非常希望你们能得到这次访问的机会,我祝你好运。”尽管保罗的这番外交辞令显得滴水不漏,但水均益还是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采访克林顿有指望了。因为若对方无意接受采访,是不会问诸如节目播出的具体时间、节目长度、收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