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爱之深。
面对自己的亲人,他说:“一个人活着要快乐,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的是对亲人的挚爱深情。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以上只是一些水均益接受采访的片段,但是仅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他面对那些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人物的自信睿智、滔滔不绝、机敏尖锐;他面对普通观众时的坦诚、平实、真诚、洒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交际家”。
事先的准备是谈话成功的基础
做任何事情,事先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和人谈话也是一样,有的时候,这样的准备还决定着整个谈话的成败。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不打无把握之仗,就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可能地将事情掌控在自己手中。
事先的准备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长期的积累,这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必要途径,需要长期来做;另一种是针对一次谈话的准备,包括谈话对象的生平、喜好、特征、为人处事,以及谈话的背景、交谈的主题、提问的方式、需要得到的结论等。后一种准备对一次谈话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是谈话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当年斯诺到延安采访设计了70多个问题;曾经专访过邓小平的美国CBS《60分钟》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之前研读了大量有关邓小平的书面材料,还同一些访问过邓小平的人交谈,最后准备了50个问题。华莱士说:“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到40个 扎实 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
对记者来说,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充分的,一定要把各种可能性都设想到,否则的话,采访的成功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渊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大气沉稳,成为他主持节目的风格。还有一点特别的是,他采访的对象都是有着世界影响的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自身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采访总是显得挥洒自如,自信满满。这其实和他采访前精心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在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各方面的资料,研读了解基辛格各方面的情况。在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体现了他的用心。
水均益了解到采访后再过几天就是基辛格71岁的生日了,另外,他还是中美乒乓外交的发起人。于是,水均益在尖锐的提问之后又表达了他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祝福“生日快乐”的祝愿,使基辛格显得格外的激动。他们一边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一边竟还在交流打乒乓球的技艺,使紧张的采访变得越来越和缓,以致使开始定死的5分钟采访时间成功地延长到25分钟。在采访结束时,基辛格博士还热情地向中国电视观众讲话,并随即往沙发边上挪了挪身体,使自己尽量和水均益并肩坐过来,然后两人异口同声地对着镜头说道:“Good Bye!”
很明显,水均益的准备工作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采访时间从5分钟延长到了25分钟。
水均益成功采访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按照双方事先的约定,水均益他们只能问3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提出后,他发现普京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简短回答,丝毫没有兴奋的神情。他想,照这样下去,用不了5分钟这次采访就宣告结束了,一旦约定好的第三个问题提出来,普京几句话一回答,就会马上转身走人。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他想起在采访之前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普京的一些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问题,他决定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水均益问普京:“您在竞选的时候,曾发誓要让俄罗斯人过上应有的生活,您也表示国内发展的目标要高于国外的目标,俄罗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您是否认为有必要改善包括华人在内的外国人在俄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