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又称“色诊”,是指通过望色,即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从而推断病位所在。
了解脏腑精气盛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精明之色者,气之华也。”《四诊抉微》有言:“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另外,以五色辨疾病性质,如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虚、主湿;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预后《灵枢·五色》有云:“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清代医家汪宏在望色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提出“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人面部色泽的变化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
浮沉:色泽现露于皮肤间者在浮,主病在表,在腑;隐约在皮肤内的为沉,主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的,病从表入里;初沉后浮的,病自里出表。
清浊:色泽清明者为清,主病在阳;色泽暗浊者为浊,主病在阴。从清转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转清,病由阴出阳。
甚微:色浅淡为微,属正气虚;色深浓为甚,属邪气实。
散抟:其色壅滞为抟(聚),主病久而深聚;其色散开为散,主病近而邪未聚。先抟后散的,是病有好转,先散后抟的,是病转深重。
泽夭:肤色滋润者为泽,表示气血未伤;肤色枯槁者为夭,表示精气受损。从泽转夭,为病趋严重或近死亡;从夭转泽,为病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