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这么"不重视"英语?我在日本街头也看到过不少英语教学广告,但是比起中国来,日本人学英语的劲头远远没有达到"疯狂"的地步。我觉得,日本人之所以没有搞全民学英语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日本新华侨报网上曾刊登了一篇署名刘云的文章,题目是"英语没挡住日本现代化的脚步"。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从日本一些公司历年来招聘录用人员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特殊部门的实际业务或者工作需要之外,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或者能力一般不被列为招聘条件。据调查,日本近七成的企业在录用新人时,都不重视受聘者在校期间的外语学习成绩及电脑操作水平。超过九成的企业或部门非常重视的是受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还有到本公司工作的意愿是否强烈等。虽然日本也非常流行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很多行业只允许获得资格证书的人进入,但这些资格证书的考试并不要求考英语,只有翻译、旅游等少数面向外国人的行业资格证书才需要考英语。
为什么日本这么"不重视"英语?我在日本街头也看到过不少英语教学广告,但是比起中国来,日本人学英语的劲头远远没有达到"疯狂"的地步。我觉得,日本人之所以没有搞全民学英语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日语中已经掺杂了大量的外来语,三省堂出版的《日本国语辞典》中收录的词汇有62,000多条,其中外来语约有6,000个(汉字词不算外来语)。考虑外来语每天都在增加,可以保守地说日语词汇中有十分之一的词是外来语,而其中90%都来自英语。所以一个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日本人掌握的"英语单词"要达到4000~5000个左右。当然,这里的"英语单词"要打引号,因为它们是以片假名的面目出现的,而且由于日本语音因素的限制,由片假名拼出的"英语单词"只是近似英语发音,说英语的外国人可能根本听不懂。比如英语的"Radio(收音机)",在日语中用片假名拼写为"ラジオ",发音是"拉吉欧",英国人肯定不明白。再比如"computer(电脑)",拼写为"コンピュ タ",读音像"空庇佑它",定一下神可能还能琢磨出味儿来。
2009年年底,我国领导人访日期间参加"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揭幕仪式",日语的写法是" 京中国文化センタ オ プニングセレモニ "。前面的" 京中国文化"六个字我们都认识,后面的片假名拼的是三个英语外来语,分别是"center(读"三塔") "、"opening(读"欧普恩")"、"ceremony(读"塞累冒尼") "。要说这日本人也真不容易,这一行字中不是中国的汉字,就是英语外来语。可以说,日本人已经把这些英语外来语当日语来学了,不懂英语外来语几乎寸步难行,所以我说日本人的"英语词汇量"相当多,所以不用玩命再去背单词了。
当然,日本人的英语词汇量都是用片假名拼写出来的假英语,并不能帮助日本人阅读英语原文。这就要提到日本人不用全民学英语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了。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翻译出版的数据库中发现,日本翻译出版外国著作的数量紧随德国、西班牙、法国之后,排在第4位(远远超过排在第35位的中国)。在前面开始提到的刘云先生的那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日本高度重视并大规模翻译外语科技著作。日本发达的翻译事业使之"淡化"了学习外语的热情。日本的出版界多年来已演化出一套分工制度:数百家出版社各自负责一个专门学科,培养自己的翻译班子,不但外语素养高,有专业知识水准,并且判断力强,能熟悉世界科技动态,只要有重要的外文书籍、文章发表,他们立刻翻译成日文,提供给本国广大科技人员研读,使日本科技人员随时知晓世界最新科技信息。整个美国,精通日语的美国人不过几百人,然而其中大多数美国人又被日本"高价收买",专门为日本翻译美国的科技资料和其他重要信息。
这样就很清楚了,日本人没有搞全民学英语,一来是因为日语中已经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二来日本的翻译出版业发达,国外有什么新书很快就能用日语读到。当然,单凭这两点还不能解决日本人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问题。不过这也难不倒日本人。据报道日本NEC公司已经研发推出一款 "翻译眼镜",能够自动将正在进行的外语对话翻译成本国文字,并投射到一个非常小的视网膜显示器上呈现在你眼前。这台智能翻译设备包括一个小型麦克风和摄像机,麦克风收录到外语谈话内容后,传输给使用者腰上佩戴的便携式电脑,电脑再把信息传到一个远程服务器。服务器把谈话内容转为文字,然后翻译为本国文字,再发回到智能眼镜上的"视网膜显示器"。"视网膜显示器"将有关文字影像呈现在眼睛旁边,使用者可以始终与谈话对象保持眼神接触。
有了这样神奇的翻译眼镜,日本人更没有理由学英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