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印尼航空的班机,刚在商务舱坐定,接过空姐递上来的英文《雅加达邮报》(jakarta Post),信手一翻,发现最后一版右下角黄字套红的"中国石油(China Petroleum)"几个汉字分外夺目。原来这是"中国石油"在并购了德温能源(印尼)有限公司(Devon Energy Indonesia)以后,将该公司改名为"中国石油国际(印尼)有限公司"的启事。看来有的中国公司已经在印尼捷足先登了。
傍晚前抵达雅加达(Pjakarta),在市内一家酒店住下以后,顺手打开电视,除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以外,还意外发现当地一家叫Metro TV的电视台正在播华语《美都新闻》。主持人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华裔于小燕小姐,操着略带南方口音(southern accent)的普通话,半个小时的节目从国际、国内到印尼侨社消息,应有尽有。第二天我与印方接待单位的总经理谈起我的"发现"。这位老总介绍说,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印尼政府正在努力使中文与英文、日文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印尼许多学校已有中文教学,中文补习班(after school Chinese class)可以自由开办,大学里也可以设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目前中文课本(Chinese textbooks)在各大商场随处可见,中文报刊杂志已经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版发行,雅加达和泗水urabaya)等地开设了中文书店。好像为了印证他所说的话,我们中午来到了一家名叫"一乐"的中餐厅就餐。这位曾经多次去过中国的先生一边吃,一边向我展示他会说的几个中文短句。他认为中文非常重要,但其中有三句尤为重要。不出所料,第一句就是见面打招呼的"你好"。但他所说的第二句使我略微有点意外 "我爱你",这句我们中国人轻易说不出口的话,不知这位老兄在什么场合使用。至于这第三句,他一边拍自己的肚子,一边吃力地卷舌说:"吃饱了!"据说这第三句非常关键,否则好客的中国主人会不断地上菜,到时候不吃有点儿不够意思,剩下了也不大礼貌。与雅加达相比,旅游胜地巴厘(Bali)的中文曝光率(exposure)就更高了。一到机场,我就发现一家免税店内打出了"全场8折"的中文促销广告,只不过这几个字很像是火柴棍拼出来的,估计是写字的人照猫画虎描出来的。另外一家店门口竖着一个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免费,文华中文旅游指南,内附各地街道图。"原来《文华》是当地旅游资讯月刊,专门为来巴厘岛的中国人服务。《文华》的主办人陈宝青先生在《编辑者的心声》中写道:
我们华人来巴厘岛旅游的不是很多吗?为什么英文、日文的一大堆,就偏偏没有我们中文的旅游资讯刊物?只因为机缘巧合听到旅客的这么一句话,使《文华》成为巴厘岛出版的首份中文旅游刊物。有了这份中文报纸,中国人在巴厘岛旅游就方便得多了。在街上走走,中文招牌也随处可见。最多的是"自动提款机"这几个字,保证游客不缺现金花。当然,也有一些招牌看上去是汉字,但却让人懵懵懂懂:"大芽菜局",估计是一家日本餐厅。如果对"大芽菜局"里卖的什么佳肴不大肯定,不妨顺着另一块指示牌去品尝"粥"、"面",虽然不是山珍海味,但保证出门的中国人吃着舒心。
Corner of Cultural Quote
文化小品部落格
最好相信眼睛,别相信耳朵(It is better to trust the eyes rather than the 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