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向银行贷款比较难,而向银行还款非常容易。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贷款容易,还款难。
《工人日报》刊登了这样一件事:
穆先生在北京一家有名的IT公司工作,5年前他的月收入是2000多元,现在的月收入是6000多元。3年前他贷款30万元,加上从家里凑的10多万元,在北京南三环附近买了一套96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房价是4600元一平方米,穆先生每月拿出收入的一半,也就是1000元来还房贷。但就穆先生现在的收入水平而言,他可以每月还贷3500元,既能缩短还款期限,又可节省利息支出。
可让穆先生不明白的是,他提前还贷银行怎么还不乐意呢?
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牵扯到国家利率问题。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上例中出现的“贷款易,还贷难”的问题,就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在2007年的时候,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非常突出,为了遏制膨胀,抑制经济过热,国家多次提高利率。对于贷款买房的消费者来说,无形中加重了利息负担。为了不多掏钱,他就会选择提前还贷。可对于银行来说,利率提高是好事,可以多收利息,可这时候消费者却提前还贷,它当然不愿意了,出现推三阻四的情况也就是必然的了。
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它的变化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也就有必要对利率作进一步的了解。利率到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哪些因素会导致利率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影响利率的因素大致有四种:
1.货币政策
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可以影响利率,进而调节经济增长。扩大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则造成利率上升。
2.财政政策
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对利率有较大的影响,通常而言,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政府会在公开市场上借贷,以此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将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往往扩大对信贷的需求,投资的进一步加热又会导致利率下降。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国家发行过多的货币,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造成物价普遍上涨的一种现象。通货膨胀的成因比较复杂,因此,通货膨胀使得利率和资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不是通货膨胀引起的,那么利率不仅可能不下降,反而会上升,造成高利率现象,以弥补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因此,利率水平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
4.企业需求和家庭需求
企业对于信贷的需求往往成为信贷利率变化的“晴雨表”,每当经济步入复苏和高涨之际,企业对信贷需求增加,利率水平开始上扬和高涨,而经济发展停滞时,企业对信贷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于是,利率水平转趋下跌。家庭对信贷的需求也影响到利率的变化,当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需求减弱时,利率便下跌。
经济学点睛
利息率政策是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达到目的。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