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于苏联的侵略,原因之一是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在纳粹主义者眼中,社会主义是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对其构成威胁的国际性组织;原因之二是源于一种强烈的“东扩”欲望。对于德国来说,东方意味着一个拥有大量生产原料、廉价劳动力以及良田的温柔富贵之乡,占领苏联不但可以使德国新的殖民扩张野心成为可能,也可以保证纳粹德国在战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事实上,人们很早以前就预见到了德国与苏联之间将会兵戈相向。长期以来,希特勒一直认为德国人口密度过大,需要更多的土地加以解决,“东扩”计划能够为德国创造所谓的“生存空间”,而占领波兰和苏联领土则可以使“生存空间”成为现实。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如果乌拉尔连同那里数不尽的原材料、西伯利亚连同那里富饶的森林,以及乌克兰连同那里不计其数的麦田都尽在德国的掌握之中,那么在纳粹政府的领导之下,德国将会畅游在繁荣富足的海洋之中。”
法国战败后不久,纳粹德国空军便陷入了同英国皇家空军的不列颠大空战之中,一时半刻难以脱身。就在这时,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进攻苏联的计划。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还有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威廉?凯特尔元帅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
希特勒认为,在大西洋上,德国海军的潜艇战正在切断通往不列颠群岛的食品和燃料供应线,此举足以将英国活活困死。他还认为,在欧洲,英国只有说服苏联进攻曾与自己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才有可能存活下去。希特勒对于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持怀疑态度,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袭击彻底消除来自苏联的威胁。他认为,尽管美国截至此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但其对于英国的处境还是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希特勒确信,美国在适当时候一定会卷进战争的漩涡。为此,他决意在1941年年底之前攻占苏联。
从某些方面来讲,德国对于苏联的进攻与1941年年底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颇为相似――苏联和美国都有着足以在持久战中击败对手的强大的工业力量和人力优势。德日两国的领导者都曾自以为是地认为,通过突然袭击重创敌人,将会沉重打击敌国的士气,使其丧失继续战争的能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敌人很有可能全力以赴地进行复仇。
在了解这项计划的德军官兵之中,如果有人熟知历史的话,他也许会联想到瑞典国王卡尔十二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分别在18世纪和19世纪对东欧的入侵战争,这两人都是优秀的军事家和卓越的改革者,但却在各自的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1709年,卡尔十二在波尔塔瓦落败。1812年,拿破仑在莫斯科郊外同样吃了败仗。在对东欧的这两次入侵中,严冬无一例外地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挑战“蒸汽压路机”
与德军的交手使得苏军在人员和装备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程度之惨重足以摧毁苏军的自信,甚至导致其走向失败。然而,苏联人对于损失却有着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承受能力。最初,苏军现役士兵主要是18~22岁年龄段的男性青年,战争爆发后,苏联最高统帅部紧急征召23~36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入伍,接受军事训练。截至1941年7月,大约530万人已成为正式的军人。此外,在东线战场,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丢掉了大片土地和一些重要城市,但这些损失并没有影响到苏联把握战争的能力,相反却牵制了大批德国军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庞大的沙俄军队曾被同盟国称为“蒸汽压路机”。如今,德军也开始对苏联红军这辆“蒸汽压路机”发起了挑战。然而,这辆压路机再也不会像1917~1918年那样在变革、腐朽和无能中垮掉了,它将在战争中不断成长,自信心与日俱增,向法西斯德国碾压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