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笑一 我们也要走出去(2)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 作者:苏峰


苏:林乎加同志之后,不久就是段君毅同志了,他是您的老上级?

王:是的。段君毅在抗战的时候,是冀鲁豫行署主任,我是二专署专员,万里是二地委地委书记。段君毅也担任过二地委的地委书记,后来任的行署主任。段君毅是地委书记的时候,万里是地委副书记,我是专员。以后段君毅和我一起到了豫东,准备开展豫东地区工作,我与段君毅、王秉璋、王幼平、戴晓东等同志组织了豫东工委班子,准备发展豫东解放区,下设三个地委。后来日本投降,国民党北进,我们奉命回到了冀鲁豫。挺进大别山的时候,段君毅就负责刘邓大军的后勤工作。30多年后,我们又同在北京共事,他一直是我的顶头上司。

对外交往骤增 北京市友?-应运而生

苏:当时我们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是政治交往的需要呢,还是有一定的?-济来往?譬如说,和外国人、做生意、搞贸易,这样的想法多不多?

王:当时主要还是从政治往来考虑,友好交往是第一位的。从国际形势上考虑,从整个形势的需要出发,开展对外友好。这个过程是逐步的,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1月中美建交公报的正式公布,这几年都是在逐步走向开放,这种开放是政治上的需要,从金钱上考虑还是少一些的。

苏:1978年来北京的人突然多了,您认为是什么?-因?

王:因为我们这边逐步在开放了嘛。关于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上面也没怎么表态。三中全会尽管还没开,但国际活动已?-急速增多,和外面的交往多起来,日本人来得很多。

我记得那个时候,和日本的往来特别多。后来我们根据形势需要,成立了北京市友?-。

“文革”前,各大城市都有友?-,一般是中苏友?-。北京因为是首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会就在北京,“文革”前也就没有北京市的友?-。“文革”期间,各地友?-停止了工作。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各地的友?-,北京市抓住这个机会,提出建立北京市友?-。1978年一直在筹建。

1980年,刘导生副市长应日本邀请去东京访问,当时就是以北京市对外友好?-会的名义去的,因为那时侯已?-有这个想法了,但还没完全成立。日方很重视刘导生同志的来访,给予了隆重的接待,刘导生同志认为北京市友?-确实有很大发展空间,能为北京与各国首都的交往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回北京后,他也很同意成立北京市友?-,于是北京市友?-于1981年7月正式成立。北京市友?-的班子里,政府、人大和政?-都有领导参加,当时我是北京市友?-的会长,陆禹、高戈、杨春茂是副会长,刘导生是顾问。北京市外办的副主任石煌是秘书长,另两位副主任邢仁先、刘向文是副秘书长。

我们这个对外友?-,开始主要是对日友好往来。后来慢慢地扩展到几十个国家。事实证明,这20多年,在对外友好往来上北京市友?-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后来我主张成立北京市旅游局,没有听到什么反对意见,那时候对外交往已?-广泛开展,工作比较顺利。

北京市旅游局成立由来

苏:北京市旅游局建立的具体背景是怎样的?

王:成立旅游局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

尼克松和田中角荣访华推动了中美、中日的交流,对外活动开始增多。1973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各省市成立旅游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文件。可那时侯“四人帮”还在,后来又出了“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案风”等事情,这个事情也就不怎么提了。

“四人帮”倒台后,越来越多的外宾来到北京,以前接待外宾的主要是两个旅行社,国旅和中旅,接待任务非常重。我感觉到这个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于是推动建立一个专门管理外宾旅游的单位,配备相当的人手,设置合适的组织机构,从而更好地开展北京旅游工作。

这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当时外事活动越来越多,来北京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友好往来也越来越多,你不建立专门的机构,应付不了。[2]

1978年7月,市委决定成立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从一服务局、国旅和中旅选拔了张忠实、刘汝昆、杨世瑞、曲琨、侯锡九等五位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实践证明,这个班子是很不错的。当时工作任务重,条件很艰苦,这些同志不仅克服各种困难,组建了北京旅游汽车公司,成立了北京旅游学校、北京旅游学院,还积极参与了建设一大批饭店的具体工作,为北京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硬件、软件都作了很好的储备。1983年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名为北京市旅游局,后又与市饭店总公司合并组成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1998年,按照政企分开的精神,组建北京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将?-旅游事业管理局所有下属企业划归旅游集团。2000年,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改称北京市旅游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