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昭 平凡与不平凡(5)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 作者:苏峰


苏:我看到一组数据,1978、1979年,北京市对那些?-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质量次、耗能高、长期亏损的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产、转产、调整、合并,同时发展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这次工业调整初显成效,1979年,轻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重工业增长速度(轻工业增长,重工业增长9%)。

李:轻工业一抓就有效。1981年,有些地方开始部分取消布票,有些地方从人均每年一张布票涨到两张布票。到1983年,北京市全部取消布票,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群众穿衣难的问题在这一年成功了。

苏:从1954年到1983年,布票的历史是30年,您在北京市搞纺织工业的历史也刚好差不多是30年。

穿衣难、做衣难由来已久

苏:1978年,北京市民有“五难”[5],其中一个就是“做衣难”,这个问题是1983年解决的?

李:差不多。说起这个“做衣难”呀,话就长了。“做衣难”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主要是因为?-料缺乏。没有?-料,就没有布料,也就做不了衣服。为了解决?-料的问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一直在努力。生产要前进,你就会遇见很多像观念呀、技术呀、?-料呀的问题,因此很多东西都要跟上。所以,穿衣难、做衣难由来已久。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做的努力完全没有成绩。

苏:对啊。我知道国棉一厂、二厂、三厂都很有名。一厂出了全国著名“的确良”衬衣;二厂、三厂开发、出口棉涤纶和人造棉等等。

李:我们的衬衫最初叫“冰山”牌,后来觉得“冰山”牌这个名字不是特别好,于是就改名叫“的确良”了,那时候就有这么一个说法:“的确良,的―确―良。”说明我们的衬衫做的是不错的。后来又改名,北京嘛,要取个能代表北京的名字,于是就改名为“天坛”牌衬衫。一厂?-过几十次的试纺试织,生产出坯布,再?-北京印染厂加工成漂白布,由大华衬衫厂、北京衬衫厂生产出成品。

苏:您当年穿过这个衬衫么?

李:我没穿。当时我们主要是做宣传,送了一些衬衫给一些领导和新闻人士。

苏:反响怎么样?

李:这些领导和新闻人士反响都很好。我们的衬衣质量好,另外,我们的价钱也不是太高,好像是12块钱一件。

苏:“文革”一来,大家都不搞生产了,“做衣难”的问题到1978年就凸显了?

李:当时问题是比较严重,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普通群众的需求满足不了,连出国人员(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置装都很困难。上上下下对北京的意见都很大。

这个问题是个历史问题。建国初期我们就开始在想办法,可北京一带不怎么产棉花,上世纪50年代北京郊区曾有10万亩棉田,可产出的棉花质量不好、又少,就改产了。之后,北京的纺织系统每年需要国家调拨10万吨棉、毛、麻、丝等?-料,从各地调运到北京,一旦调不进来,或者棉麻减产,纺织系统就要减产或停产。北京纺织可以说是无米之炊。

三年困难时期,也是我们厂子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就用棉秆皮,就是棉花秆上包着的皮。那时候已?-没有棉花了,没有?-料了呀,只好用棉秆皮。把这个先?-开、洗干净、泡软,再打散,用这个作?-料进行生产。这个也没多少呀,因为没有?-料,北京国棉一厂还一度关闭过,3000多工人分散到北京市各行各业。我被调到市纺织工业局。

为了解决?-料困难,我曾?-试图“就地取材”,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到郊区平谷、怀柔、大兴等地调查研究,还曾?-去过门头沟养羊,其实也不指着它了,只是什么办法都得想想,没办法呀。我们发动当地农民养羊,到时候再收购羊毛,结果见效太慢。这个羊长大了,你还得把这些羊毛纺成线,这又有一套工序,太慢了。解决不了缺少?-料的燃眉之急。

人称“化纤局长”

苏:您是怎样想到发展化纤工业的?

李:?-料始终是个问题呀。北京不产棉花,我只好另想办法。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验,发展化纤是解决城市纺织?-料匮乏的好办法。我想,北京守着燕山石化,多好的条件呀!我下定决心搞化纤,发展化纤的想法也可说是由来已久。1970年,刚恢复工作没多久,我就开始做起来了。当时是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太多专业人才,我就组织几个人做小实验。慢慢地摸索着做,条件具备后,我们又引进先进的化纤设备、技术,提出搞现代化。那时候,人们搞四个现代化的热情很高,都想着夺回十年“文革”浪费的时间和损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