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位(2)

为了生命的尊严:有一种爱,让我们不再陌生 作者:(新加坡)慧汝


2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

不久前,北京又有一位在校女大学生跳楼自杀。

2010年4月5日晚,女大学生陈蕾从北京科技大学逸夫楼九层跳下,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

大学生自杀事件近年来频繁出现。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

跟无助的家长一样,对此怪异现象,大学教育者显然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此前,北科大针对三类人开展了重点监控。一类是学习差生,一类是单亲家庭,一类是贫困生,陈蕾因被列为学习差的对象而被告知需进行心理约谈。章东辉(北科大新闻发言人)说,“之所以约见陈蕾进行心理辅导,就是发现了她前期的异常表现。”学校各班都有心理委员,发现同学有异常会及时汇报。

在拒绝了第一次心理约谈之后。3月27日,学校第2次又打电话发出了约见通知。这次陈蕾去了。校方说结果正常。测试后第9天,清明节假期,陈蕾即选择了不归路。

目前除了学校,无人知道这个测试的内容。但许多同学都知道陈蕾被心理约谈的事情。

陈蕾逝去的2周后,一直试图寻找女儿死亡答案的家长,一直处于震惊和困惑之中,家长认为责任在学校。三年期间,女儿每次回家,他们都没有发现异常。“交钱让孩子读书,其实和学校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学校有义务保障学生的安全。”陈小平认为,在北科大连续出现在校生非正常死亡之后,难免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但是学校却无所作为。

事后,校方给予家长1万元抚恤。校方表示:“学校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学校给家长的答案是,自杀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学校新闻发言人章东辉称,80后和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代,更加自我。“有时候,导火索和自杀并没有必然联系。”章还透露,学校调查,陈蕾之前有过自杀的念头。对此,家长坚决地予以否认。

妈妈不无遗憾地说,女儿过去是一个很开朗的孩子,“后来大了,和家长的交流少了。我们已经很难走进女儿的心里了。”妈妈的推测是:陈蕾在约见之后,本已经伤痕累累的自尊心受到了新一轮沉重打击。

陈蕾自杀之后,学校的空气紧张起来,校园里,关于珍爱生命的警示随处可见。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当期校报中,一篇署名信息学院09级本科生的文章这样评论:“价值观在受到一些外力压力时产生扭曲是导致一次次生命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现今大学生同时兼具80后和90后的双重社会观念,80后很现实,90后崇尚自由浪漫,对于这个生命阶段的大学生,只要有轻微的外界作用,观念就极易发生偏颇。”

(“女大学生自杀:活着为何比死亡更痛苦”——腾讯网)

某资深特级教师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雷梦佳还是陈蕾,不管她们的离开是因为自杀还是因为意外,我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她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被同学,被老师,被环境丢弃了。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根本。人与人共同托起社会,社会是由一个个体组成,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有权利剥夺其他个体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当人生的价值被无情践踏,生命的意义也随之失去,即便我们只是旁观,又有谁敢说,你就不是凶手?

当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可怕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了什么却一切依旧。要想让雷梦佳与陈蕾们都成为回忆,让中国式冷漠划上句点,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思、改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