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哲学知识(4)

开心学国学(青少版) 作者:王平芳


37.D

知识点:“白马非马”是当时有名的名家公孙龙的代表性观点,尹文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其对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

38.D

知识点: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

39.C

知识点:严君平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相传公元前200年,严为传播老子教义,住在一条街上,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为名,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

40.B

知识点: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41.C

知识点:庄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42.D

知识点:“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庄子与时人惠子有“安知鱼乐”的精彩辩论。相传,庄子妻子过世时,他鼓盆而歌。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43.B、C

知识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经过人们的生活实践,最后总结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系统的理论,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总结。

44.C

知识点:“兼爱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墨子认为孔子的仁有局限性,不如兼爱更广泛。兼爱就是博爱,就是人人相互平等共处,相互关爱,这样天下才能一统。

45.B、D

知识点:战国时期的庄子和墨子把“名实”发展为哲学问题。其中墨子认为“名”是“实”的反映;庄子主张“名者实之宾”,应以“实”为主。

46.A、B、C

知识点: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五德”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依据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阴阳家称之为“五德转移”或“五德终始”。

47.B

知识点:《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48.A

知识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而并非是左丘明的个人传记。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49.C

知识点:在许多哲学思想家之中,韩非子有着较多的朴素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50.A、B、C、D

知识点:“王门四句教”是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王守仁的思想概括。“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守仁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1.A、C、D

知识点:在动静观方面,老子一方面展现动中之静的形上思维,同时提出动静相养、戒躁主静的人生观与政治主张。在老子提出“动静”的哲学思想之后,儒家和佛家也认识到了“动静”变化的基本规律。三教都是以静为主,而以动为末。

52.A

知识点:“形而上与形而下”出自《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描述抽象和具象两种性质的哲学范畴。

53.B

知识点:“天人合一”是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54.A、C

知识点: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著作,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其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共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做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四子著作又为学习《六经》的阶梯,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之失。

55.C

知识点:《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

56.A

知识点:张仪。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7.D

知识点:这段话主要就是董仲舒的思想,提倡儒学,施行仁政,宣扬的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58.B

知识点:管子,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刘向编订《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59.D

知识点: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他号召大家都不要损害别人,也不要舍己为人。但是大部分人只记得半句话,以为他很自私,其实他的思想恰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

60.A

知识点:天人关系”是西汉初年思想界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司马迁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点的影响,同时他曾经做过董仲舒的学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余闻董生曰”引用董仲舒的笔记。但是,其主要思想是倾向于天人相分的,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司马迁在其历史著作《史记》中写有一篇《天官书》,以天文对应世间人世,其核心也是“天人感应”。

61.C

知识点:先秦“同”的思想主要有“和同说”、“尚同说”、“应同说”以及“大同说”四种。我国最早探讨和同辩证关系的是西周末期周太史史伯,“和同说”最早由史伯提出,主要思想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62.D

知识点:宋儒周敦颐在《通书》中有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作为百行之一的商业自然也要遵从信用为本的原则。“五常百行”假若离开了“诚”,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坚持“诚”,才能使各种道德相应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天下太平。

63.D

知识点:《列子·杨朱》中的伦理思想:及时行乐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生短暂,毫无意义可言,唯一目的就是“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人生应当“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人生在世要抓紧时间及时享乐,要无所顾忌地大胆享乐。

64.C

知识点: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陶行知说道:“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5.C

知识点:宋代大儒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义利观是人们立世至为重要的准则,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儒家是把义利观作为第一要义来阐述,认为在义利发生冲突时,要以义为先。甚至在生命与义发生冲突时,也以义为先,主张舍生取义。

66.A

知识点:柳宗元,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在文学理论方面有突出造诣,他一生有600多篇诗文作品,他主张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学有益于社会。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67.A

知识点:刘禹锡,字梦得,曾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苏州人民爱戴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人们最熟悉他的那首《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8.B

知识点: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因隐居苏门山,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卒谥康节。他认为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按其“先天图”而循环变化。又从古代三皇五帝等传说及某些历史现象出发,以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69.B

知识点:“二程”指的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这二人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门下,将“理”看成是无所不在的世界本源,之后,朱熹又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