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尹凡很晚才去上班。到办公室时,陈科长不在,只有小刘一个人在忙着。小刘告诉他,现在正开部务会呢,研究准备上市委常委会的干部名单,陈科长列席部务会去了。尹凡“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他拿出茶杯倒水,先给小刘的杯子里续满了水,小刘用手指点点桌子,表示谢意。小刘的这一动作,是从酒宴上借鉴过来的。
上级机关的干部出差下基层,底下的同志接待是很热情的。一天两顿酒,陪同的一大帮,无论你会喝不会喝,总要做到“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只要你的杯子稍稍喝动一点,马上就会有人过来给你加满。早先,主人给客人加酒,客人为表示礼貌,或站起来,或口称“谢谢”,但酒酣耳热、大快朵颐之际,这些繁文缛节让客人平添不少麻烦。后来不知哪儿先发明了这种既省事,又不失礼貌的方法,就是以手指扣一下桌子,代替感谢的话。由于它兼顾了简洁与礼貌的好处,很快就在基层流行开来。尹凡这次下去考察干部,在一次吃饭时还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这一动作的“来源”,解说者是河东县的政协主席。这位老兄与于是之过去是同学,而且比于是之高几届,算是他的师兄。县委书记起初不知道这一点,后来还是于是之主动说起,县委书记说:“你和老唐还有这么一层关系?怎么不早说呢!晚上吃饭把老唐请来。”果然,到了晚饭时,政协主席老唐果然也在坐。老同学见面,自然高兴,老唐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便打开了。他看见于是之老是用手点桌子,就问尹凡:“你这个高才生!你知道于部长这个动作怎么来的吗?”
尹凡当然不知道。老唐也并不希望在座的除了他之外还有别人也知道这个“典故”,因为那样的话,他的“包袱”没准就抖不成了,他的自我炫耀也就会大打折扣。他见尹凡摇头,马上兴奋起来,说:“告诉你们吧,这以手指扣桌子的动作还是乾隆皇帝手下的大臣发明的呢!”老唐这样一说,还真引起了酒桌上各位的兴趣,老唐就更有劲了。他使劲呷了一口酒,说道;
“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带着一帮臣子。那乾隆喜好微服私访,于是便让手下一个军机大臣扮做富商,自己则扮做随从。到了杭州,上一处地方喝茶,那是杭州有名的龙井茶。乾隆既扮了随从,就得给‘主人’沏茶。而‘主人’岂敢消受皇上给他的服务?他平时动不动还得给乾隆下跪的呢。可当着外人的面又不好表露出来,于是就在乾隆沏茶的时候,屈起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在茶几上扣一扣,以表示自己在给皇上下跪——于部长这个动作还是从清代传下来的呢。”
老唐的这一解说不知有无根据,反正当时一桌人听了,尽皆大笑,以为有点意思,说看不出老唐对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研究还颇深呢。
尹凡看见小刘做这个动作,自然联想起老唐讲的这个故事。自从自己被正式任命为主任科员后,在机关打印的工作人员名册上,自己的名字就排在了小刘前面(机关干部花名册的排名首先是按照职务高低来排,职务相同则按照进机关时间长短来排),小刘却并没表示任何怨言,对自己的态度始终是客气的,他对小刘的风度涵养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敬意,也增加了对他的好感。
尹凡放下热水瓶,就坐下翻今天的报纸。干部科就是这样,考察任务来的时候,忙得经常要加班,忙过一阵子,闲下来也就没多少事。这次全市干部调整虽然还远没完成,但主要的考察工作已经结束,自然就可以歇口气了。以前在学校里,他几乎从不看报纸,现在也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他先翻开《河阳日报》,报纸的头条新闻是“王启贤同志传达省委关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会议精神”,二条则是“市委书记王启贤视察某某乡示范服务基地”。报纸的老套和僵化,是越到下面越严重。不惜版面地对领导的活动加以报道,文章标题的冗长和沉闷,文字的生硬和刻板,甚至经常出现用得牛头不对马嘴的成语,这些尹凡过去没注意,或者说注意不够,现在倒是充分领教了。他把一版翻过去,在三版的理论园地栏目中又看到王启贤的文章,题目叫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尹凡用眼睛扫了一遍这篇文章的小标题,看到的都是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其它刊物上早已见过的一些熟悉的字眼和表述方式,一点激不起阅读兴趣,便将报纸放到一边,脑子里回味起昨天晚上和危雅箫在一起时的情景,又好奇地想,危雅箫和她姐夫在一起时,不知会怎样表现,他们能谈论些什么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