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演戏做得跟真的一样

打捞中国愤青 作者:廖保平


鲁迅先生说过,国人惯于把做人和做戏混起来,在生活中也演得很卖劲。以前我对此颇为不解,人都想活得真实,为什么跟演戏似的呢。生活与人生一旦进入“演”的状态,必有虚假的成分。我们偏好“演戏”,岂不说明我们对虚假也有偏好吗?

现在,经过那么多年对人情世态的体味和观察,我觉得鲁迅先生真是洞若观火,中国人确实喜欢“演戏”,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世上少有。

中国人平时在生活交往中,为着面子,那种你勒紧裤带弄点排场给我看,我打个胖脸给你看的例子就不必拿来说了,虽然有些东西搞得假惺惺的没劲,但毕竟难违“人之常情”。

我想说那些下面演给上面看、上面演给下面看的戏,觉得此中更见表演功夫。下面演给上面看的戏,多得很。我们身处某个单位、某个乡镇、某个城市,经常会有一级级的领导来视察、考察、调研、学习,这时就能看到下面是如何演戏给上面看的,看出演戏的功夫何等了得。

一般来说,这种表演必然地包括倾巢而动打扫卫生,保持环境干净整洁,“欢迎领导莅临检查工作”,这是第一要务,并不是为满足单位职工、城乡居民正常生活工作的需要,而是做(表演)给领导看的。

有些地方,演技更好一点,会把有碍观瞻的断壁残垣粉饰一新,或专门修些长长的、粉刷漂亮的墙壁,把那些丢面子的贫民窟、破落户挡起来、藏起来,唯恐破败的景象影响领导的视线,败坏视察的好心情。

更高水平的表演,就不光讲硬件,还特别注意软件,诸如见人就笑等“市民十准十不准”之类的“文明礼仪”,在“活动期间”会被着重强调,尽管活动一结束一切都回到从前。有时候,为了确保演出万无一失,清理可能上访的民众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演给上面看,演得认真,演得完美,会获得高度评价,会被安排更重要的“角色”;演得不好,对不起,此君缺乏艺术才华,连目前的“角色”都有不保之虞。所以,即便是个棒槌东施,此时也要不惜血本化装成西施,给我演好喽。

上面需不需要演给下面看呢?也是需要的,要演出清廉、正气、高大的形象,直到看上去无可挑剔,才能让人敬仰啊。至于落马后被发现原来是个“双面人”,如何之贪腐、卑鄙、龌龊,那就不管了,在台上一天,就要演好一天,也还算有点敬业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国内演给国外看、国外演给国内看的戏。不过,后者超出了我的见识范围,不敢乱说,前者的情况熟悉一点,可以一说。

稍远的例子举1972年尼克松访华,看看我们如何演戏给老外看:“尼克松来,北京做了充分准备,可以说是全城动员。许多访问单位都大搞清洁卫生,粉刷一新。市面上多了一些水果、蔬菜、食品、百货一类。王府井一带,市招(招牌)为之一新,认得出哪家铺子是卖什么东西的,是一大改观。书店里陈列了《红楼梦》等书,供外人选购。治安保卫,更是抓得很紧。尼克松的群众性活动只有两次,一次是看戏,一次是看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原定是(观众)每五人中有一人鼓掌,后来临时改为全场起立鼓掌,首尾共两次。”(摘自北大教授罗荣渠回忆录《北大岁月》)

这样的戏让国人看了熟悉且对胃口,以为外国朋友也会喜欢,岂料他们并不领情。结果,我们习以为常的表演,在一些外国观众那里被喝了倒彩。这不是因为我们演得不好,而是我们演得太好太投入,好到以假乱真。而这一点,恰恰是外国朋友无法接受的,他们或许根本就不喜欢、不容忍将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活动弄成演戏。他们对于真与假,做人和做戏,分得很清楚。

在种种或大或小的演戏之中,或多或少的国人粉墨登场,久而习惯。如此,演戏的人假戏真做,看戏的人假戏真看,配合默契,慢慢地把演戏与做人,把看戏和看事混搭起来,即便演“假把戏”时也全情投入,即便看“假把戏”时也心领神会,形成了全民演戏的大好局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